五识没有行识的活动。换句话说,前五识它一定要有外在的色声香味触的境缘来刺激它,前五识才能够生起了别的功能。第六意识它能够随外门转,也能够随内门转,就是它有寻伺,就是外境不给他任何的讯息,第六意识也能够在心中安立各式各样的名言,在自己的名言境界里面去了别去活动,这个就是寻伺,它随内门转。这是第一个,它能够独立地去思虑,不必靠外在的境缘来引导它。
\n
第二种理由就是藉缘少故,它不需要空间光明这些都不需要,它也不要所谓的外在的色声香昧触的境界,现前都不需要。所以它现前的时间多,除了是五无心位以外。
\n
五无心位我们解释一下,就是说第六意识是经常生起的,意识常现起,它生起的时间多,但是有五种的情况是例外的。第一个是无想天,先看:
\n
一、无想天——谓修彼定,以厌患麤想之力,生彼天中;违不恒行心及心所,想灭为首,名“无想天”。
\n
这无想天它是一个果报,它因地是怎么修的呢?这个无想天不是佛弟子修,是外道。外道修这个无想定,他怎么修无想定呢?厌患麤想之力。外道他的心也是寂静的,他也是持戒清净,修习种种的苦行,他在寂静的心中去观察,他认为我们生命的痛苦的根源是来自心中的“想”。说我为什么会痛苦呢?因为我心中很多的思想,很多的名言,我要是没有思想,我就不会痛苦了,所以他就下定决心,要把这个想给消灭。
\n
所以厌患麤想之力,他就在禅定当中去呵责这个想,就是这个心所有法,就观想这个想,我们心中的这个名言的分别,如病如庸如疮,就像一个身体的健康的皮肤长出疮,流脓流血一样。说我这个思想流出很多很多的贪瞋痴的烦恼。我们这一念心当然它也不是有自性,它是因缘所生法,因缘所生法,您用呵责的因缘来对待它,它就慢慢、慢慢、慢慢地就思力就调伏了,乃至于就消灭不活动。
\n
不活动以后,它死了以后,就生到无想天去了。在无想天当中,他使令这个不恒行的心王、心所,就是前六识不活动。因为它的下手的因地,是以灭足这个想为首,叫做无想天。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7页 / 共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