譬如说这个佛号是一个存在外在的境界,这个声尘,它把声尘转成法尘,怎么转呢,就是靠这个“想”。想的转换主要是它要安立名言。譬如说我们今天看到一尊佛像,佛像是一个色尘,它不是第六意识所缘的境界,但是第六意识很厉害,它能够透过眼识的帮忙看到佛像以后,它能够安立名言:喔!这尊佛像有一双眉毛,一个鼻子,嘴巴,白毫光,有各式各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放大光明。我们透过这样的名言安立,就能够在心中生起一个佛像的影像。把外在的境界转成心中的影像谓之“想”。当然这个想,主要是名言的安立。
\n
想以后就是思了:思。令心造作为性。于善品等,役心为业。就开始造作,就开始造业的意思啦,也可能带动造了善业,也可能造了恶业等等。
\n
五徧行在这个地方是根据这个,这个表是忏公师父编的百法的表,这个五徧行是根据《瑜珈师地论》的次第,它是作意、触、受、想、思。如果是根据《成唯识论》的次第,它是把触放在前面,触、作意、受、想、思。这个地方有什么差别呢?古德解释说:《成唯识论》把触放在前面,这是约凡夫安立的,凡夫的作意是由触来决定的,说我心中跟什么境界接触,我就生起什么作意,我心中没有目标的,我跟五欲的境界接触,我就不如理作意;我要来到三宝境界我就如理作意。凡夫的生命,自己是作不了主的,所以把触放在前面。
\n
《瑜珈师地论》是讲三乘的圣道,那是一个修行人的境界,所以他的五徧行是把作意放前面,修行人是靠这个他的愿力来引导他的念头,我不管跟什么境界接触,我都要如理作意,所以他这个作意在前面。总之,五徧行是每一个念头生起的开始,不管是善念,不管是恶念,他第一个过程一定要经过五徧行。而这五徧行他一定是同时活动的,一定是次第生起,一定是作意、触、受、想、思,有作意,一定有触、受、想、思,它这五个心所是不能分开的,这是它的一个特色。
\n
我们再回到讲义,先回到讲义来,我们再看看。这个是讲到“触等已如初能变释。”我们再看“别境”。
\n
别境者一、欲。二、胜解。三、念。四、定。五、慧。
\n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0页 / 共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