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发这些都无记性。
\n
就无记性,復分为二,若与染污相应名为有覆无记;
\n
就无记性当中復分为二,如果是跟染污相应,这个是有覆无记。这染污指的是我爱执,我执。法执是不染污的,所以《唯识学》说法执的无记是不染污的无记,我执是染污的无记。染污的相应是我爱执,是有覆无记。
\n
若无染污,其性白净,名为无覆无记,今第八识是善恶所招苦乐之果,体非善恶;又不与根随烦恼相应,故是无覆无记也。
\n
我们知道我们现前的一念心识,这个初能变,是说明我们的心识的最初的源头,有关这个补特伽罗有情众生的本性。在战国时代的儒学大师提出两个看法:这个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说:“人之初,性本善。”是什么道理知道人性本善?孟子说我们一个人看到一个小孩子掉到河里面去,我们内心当中还没有生起名利一个的动机,我们很自然的会生起恻隐之心。在那个时候我们还没有思考这个小孩子跟我有什么关系?跟我有什么样的因缘?但是我们很自然地就会生起一个悲愍心。他认为这是人的本性,所以人性是本善的。人性本善,它为什么它起恶念呢?那是后天的熏习而有的,所以我们可以假藉这个礼乐的熏习,把后天的恶法给消灭掉,孟子是这样的看法。
\n
同一个时代,儒学大师这个旬子认为“人之初,性本恶”,怎么知道呢?说我们一个人现前的一念心识,我们造恶业很容易,但是要造善要勉强,这个恶法的势力强大,善法的势力薄弱。“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所以我们的本性是恶的,为什么它会起善念呢?善念是后天的栽培。所以旬子主张,我们应该透过克己復礼,来调伏自己本性里面的恶法,人之初,性本恶。
\n
《唯识学》的意思是:人之初,性本无记,阿赖耶识是无记性的。就是我们一个人的初阿赖耶识、异熟、一切种,说我们一念心识,在最初能变的时候,生命开始的时候,其实我们的心识是无覆无记的,它也不是善也不是恶。您今生的善恶念头,都是后天的熏习而有的,从《唯识学》的角度讲这个初能变的本性是无记性的。
\n
&nb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