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
路途长了,鱼死的快。
他们看天色才到晌午头,决定就近去一趟达坂城,把鱼给卖了,顺便再吃顿饭。
苏阳以前来过一趟达坂城,他们这里比洛甫乡富裕多了,柏油马路两边是清一色的砖房。
他们赶到时正值巴扎最热闹的晌午。
空气中交织着烤包子坑里飘出的羊油香、孜然烤肉的烟熏味,还有瓜果摊上哈密瓜的甜腻。
穿的确良衬衫的商贩们站在三轮车后斗上吆喝,车斗里堆满从WLMQ贩来的日用品。
几个戴白帽的回族老人蹲在路边,就着砖茶啃馕饼,桌子上摆着收音机。
达坂城的富足全靠两条河撑着。
往北去的库兰河下游修了座大坝——那是92年县里用扶贫款建的。蓄起的水顺着水泥渠四散开去,在戈壁滩上织出一张闪闪发亮的水网。村里头脑活络的早几年就承包了水塘,养着从石河子引进的鲤鱼苗和虾爬子。
每到入冬前,还有东风卡车来收鱼,一车车冻鱼沿着312国道往东运,听说能卖到兰州甚至西安。
听起来是有些不可思议,大西北地区居然水产丰富。
另一条贾兰河就没这么风光了。浑浊的河水裹着喀什河谷的红泥,一路冲刷着戈壁滩上的砂石。虽然养不活多少鱼虾,但浇灌起棉花和小麦来却是再好不过。
这街上自然也不缺卖鱼的人,走了一圈就看到两三个鱼摊,他们蹲在摊位后头杀鱼,熟练的跟。
打听了下价格,一斤大鲤子10块到14块不等,要看鱼的情况。
厚唇子基本上没有,因为这种鱼是野生鱼,个头长不大,养的话经济价值太低。
价格肯定比大鲤子贵一些。
两人在巴扎边缘找了个空当。哈孜克“咣当“把铁皮水桶往地上一撂,桶里的鱼立刻扑腾起一片水花
“阿达西,刚打上来的野生厚唇子,不是水坝里养的,鲜的很,来一条尝尝?”
苏阳对路过的人吆喝着。
哈孜克平时大大咧咧的人,关键时候居然成了哑炮,还他妈有些害羞了。
有人路过看了一眼,这桶里的鱼确实比水坝鱼大,而且那脊梁背更黑,在阳光下放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