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亩的棉花地,可一点不能大意,以后全靠它了。
摩托车沿着新修的砂石路驶向旺什村,路边的白杨树被热风吹得沙沙作响。
进了村,眼前的景象让苏阳松了口气。
不少村民正弯腰在棉田里间苗,大多已经完成了大半。
只是棉苗的长势明显不如洛甫乡,矮了足有半截手指。这也难怪,这片盐碱地刚经过秸秆还田改良,地下的麦秆还没完全腐熟,肥力自然跟不上。
苏阳盘算着,等苗长到齐腰高应该就能追上来,现在能保证出苗率已经算是成功了。
苏阳来到了村里的大队部。
红砖墙上“种棉兴农”的标语还带着新刷的油漆味。林晓倩和王桂芹两个人从昨天就住过来了,这会儿骑车去了邻村指导棉花种植。
苏阳从摩托车后座取下两箱牛奶,隔着窗户的铁栅栏塞了进去。
随后又拐进老杨家的土院墙,葡萄架下斑驳的光影里,老人正就着馕饼喝砖茶。斑驳的树影投在他蓝布中山装上,收音机里传来广播的沙沙声。
“巴郎子,你来了嘛,快坐下。”说着就翻起一个茶碗倒上一杯。
苏阳拎着一箱牛奶放下,顺手摘了颗无核白葡萄。96年的和田,这种改良葡萄品种刚推广不久,老杨家的藤上已经挂满了果子。
“老叔,闲着呢?”
“害,家里的那点西瓜让小辈去卖了,也用不着我了,一闲下来还真有点不自在。”
“年纪大了就该享清福了,我就是来看看棉花长势咋样。”
“好的很嘛!”老杨说道,“要是放在以前,连苗都长不出来,就算是冒头的,过两天就成干棒了。”
“那就好嘛,回头我们两个女同志准备在村里住几天指导大家种植,你看能不能在你这边吃饭。”
苏阳说着,从兜里掏出两张大团结。
“两个大人不少吃米面,这钱你收着,你们吃啥他们就吃啥,不用讲究。”
“哎呦喂!”老杨急得直摆手,“你们把戈壁滩都变成良田了,吃顿饭还要钱?传出去我老杨还要不要做人了?”
“您不收,我这就走了。”苏阳作势要起身,故意把摩托车钥匙晃得哗啦响。
“行行行,巴郎子你坐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