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便在农村地区推广。”
李教授品了口茶,转而道:“不过有个现实问题,秸秆还田后容易造成下茬作物缺氮,这个技术是有难点的嘛。”
杨局长笑了笑,又解释了一遍。
“我们就担心下一季的棉花会受到影响减产,那老百姓自然就不愿意了,肯定会改种其他作物了。”
对于这个问题,苏阳也做了一些功课,利用“地理大师”在墨钰县反复测试了很多次,最终才将这个方案完善。
“是这样的李教授,目前秸秆碳氮比是40:1,而微生物分解需要25:1的环境。我们测算过,每吨秸秆需要补充6公斤纯氮才能平衡。“
他说着在茶几上画出分子式。
“但是考虑到我们目前化肥的生产和价格问题,所以推荐用豆科绿肥进行轮作。”
“我是说,第一季播种前我们更多的用苜蓿秸秆,这样可以固定土壤氮气。到了下一年,我们可以在种棉花前茬种苜蓿,翻耕时把苜蓿和秸秆一起埋进犁底层。苜蓿根瘤菌能固氮,秸秆提供碳源,这样土壤不就能自己配营养餐了嘛。”
苏阳说完,几个人愣神了片刻,随后互相看了一眼,不由得打量起苏阳来。
李教授不由得拍了拍手:“哎呦,巴郎子,你这专业知识够充分啊,算是个农业专家了嘛!”
这种专业的农业知识,就是他们这些专家也需要查查资料,才能记清具体数值,当大家知道苏阳是小学毕业时,更加觉得不可思议了。
“你这是从哪里学来的嘛?”
“我这也是跟村里的老人家问来的,他们种了一辈子地,这种土法子,我想应该是有一定道理的。”
这么一说,几位专家就想通了。
他们很多的知识,也是要基于实践来的,也需要请教当地农民,每个农民都是真正的农业专家。
“这个法子我看可行!”
杨局长立刻给了肯定的答复,眼神看向两位专家,对他来说,没有什么比推广棉花更重要的事了。
专家们看到杨局长的肯定,加上这个办法有道理,便点点头说道:“好的嘛,这样的可行性就很高嘛。”
杨局长激动的站起身来,仿佛看到了茫茫两千亩的棉花田正在朝他招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