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凌渊环视一圈,看着大家脸上专注思索的神情,知道火候到了。他拿起自己那个示范用的、结构完美密封良好的竹蒸笼,稳稳架在烧着水的石罐上。
\n
“看好了,从头再来一次”他这句话,像是一道清晰的指令,驱散了众人因初次尝试失败而蒙上的些许阴霾和浮躁。一双双眼睛,带着前所未有的认真,紧紧锁定凌渊的每一个动作。
\n
凌渊没有急于动手,而是先拿起一根符合标准的老竹,屈指叩击,发出沉闷厚实的声响。“听声辨质,记住这个感觉。”他又指向竹皮颜色更深沉、竹节更突出的部分,“老竹,韧而不脆”这次,没人再去碰那些青翠诱人的嫩竹。
\n
他再次示范劈砍竹筒(a段)的技巧:燧石刀沿着竹纹切入,手腕稳定发力,不是蛮力硬劈,而是顺着竹子天然的纹理引导。一声顺畅的“嚓”声,竹筒应声裂为规整的两半。去除内部隔膜的动作也干净利落。
\n
接着是做蒸格的关键——处理竹条(b段)。凌渊强调:“竹条宽度要均匀,厚薄也要尽量一致。太薄承重差,太厚雾气难透。”他用石刀仔细修整着每一根竹条,确保其平直光滑。
\n
编织开始了。这一次,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凌渊的动作不快,但极其清晰:两根竹条垂直交叉,在交点处用细藤条缠绕两圈,拉紧固定,打一个简单的死结。再放上第三根、第四根,他编织的网格并非绝对方正,但每个交叉点都压实、捆牢,整体结构紧凑而富有弹性。他特意留出边缘稍长的竹条,方便后续嵌入竹筒时卡位和捆扎固定。
\n
“交叉点是关键,藤条要捆死,但别勒断竹条。网格宁可稍密一点,也别太疏,小块食物会漏。”凌渊一边编,一边解释要点。他编好的蒸格,手指用力按下去,虽有弹性,却绝不会塌陷变形。
\n
轮到大家动手时,气氛明显不同了。急躁被克制,取而代之的是小心翼翼的模仿和相互间的低声询问。
\n
“石爪,你这根条子是不是削歪了,放不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