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代人,才从这条路上走出去,自是要用一场盛大的仪式来告慰那一代代先人。
而在所有人的劝说之下。
终于,就在永徽十一年春之时,李治答应了此事。
这一场封禅注定惊天动地。
因为大唐如今的国力已经远远超过了历朝历代,那来自四方的藩属外商更是远非前朝可比。
当皇帝东巡泰山封禅的旨意正式颁下,整个帝国就宛若一个机器一般,迅速开始围绕着此事运转了起来。
根本没有人会去做什么手脚,因为所有人都在期望着这一天。
这可不仅仅是独属于一个帝王的荣耀。
能够进行泰山封禅,便已经说明了当前国力的伟大,这和他们所有人都有着关系。
永徽十一年,冬。
车驾自东都洛阳启程,其仪仗之煊赫,队伍之绵长,史所罕见。
皇帝与皇后的玉辂、金根车居于核心,其后是皇太子、及当朝太傅顾靖、诸王、公主的华丽车驾,再后是文武百官、宫廷卫队、仪仗卤簿。
这仅仅是中枢队伍。
除此之外,卫兵、侍从、役夫、乐工、僧道、各国使节随行人员,总数竟达数十万之众!
沿途州县,提前数月便开始征调民夫整修御道、桥梁,设立行宫、驿站。
为供应这支史无前例的队伍,粮秣物资堆积如山,车马牛驼络绎于途。
在原本历史之中,对于这一次泰山封禅的记载便是“从驾文武仪仗,数百里不绝”,更别说如今已经更加强盛的大唐了。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