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好。
这价格同白送有分别,大连造船厂真是舍得,不愧是日后能造航母的大厂!
黄哲则再一次为神仙棠的豪爽惊讶,不过结果嘛,似乎早有预料,提了口气,肃声说道:「大连造船厂的技术,不一定有国外好,但主打一个便宜,绝不会叫尹生吃亏。」
尹照棠眼神莫名,很是和善:「我看过大连造船厂的一些资料,工程能力上,已经能造五万吨的中型船只。」
「只是技术薄弱,研发吃力,用小船培养技术,日积月累,肯定有机会造大船的。」
黄哲叹道:「唉,借尹生吉言了。」
五万吨的船只,照理来说不错了,世界能造的国家,不超过两个巴掌。但大连造船厂的柴油蒸汽机技术,落后两代,污染严重超标,违反海洋保护标准,被禁止驶入国际海域。
一辆禁止出海的船,不存在出口市场。
用作示范的两艘试验船,始终只能徘徊在沿海线负责国内运输。
「长城号」则是1982年的新型示范船,载重2.7万吨,终于达到海洋保护标准,可以驶向公海。
初版是散装货轮,但技术到位,同级别的船,不管是货轮,油轮,军舰,基本都可以再造。
把两艘长城号改成油轮,就算载重只有2.7万吨,加起来都有5.4万吨。七千万美金货值的原油,跑两趟就足够运回国。
和风头正劲的日韩,苏美比不了,但借给老忠足够用。若真培养起一个「港粤油王」,一艘艘油轮,货轮的订单下到大连造船厂。
国内造船工业或将提速!
造船工业,飞机工业,不仅种科研方向,更是项大型工程。
需要系统性,长期性的培养技工,才能校准每个螺丝钉,焊好每一块钢板。
靠一堆图纸,几个专家,是造不出大船的,要有千千万万名从业工人,一代又一代的人才梯队。
而在改开的冲击下,大连造船厂其实已养不活足够岗位的工人。
造不如买,中不如洋的大旗,在军方,科研单位,深入人心。
要不是长城号的攻克,有示范效果,并给大连造船厂带来盈利的曙光,将来连修航母的人凑不齐。
造航母?
且多等个一二十年吧。
尹照棠曾亲眼见证过,国内造船业,从弱到强,取代日韩,更目睹过「中式三航母编队」的盛况。
能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