亥学制是国之根本大策,执行不能走样。
申时行和江南五府一起,送来了还田事疏,大约三年内可以对五府完成还田。
大明还田政策,在艰难而稳步的向前推进。
还田是为了彻底瓦解大明的小农经济,这个过程有痛苦,也有收获,应天巡抚王希元总领此务,他专门跑到了杭州府,找到了侯于赵,详细询问了还田的问题,并且在杭州府待了三个月的时间,深入了解了还田和还田之后善后问题的解决办法。
「朕从来没想过,还田会如此的艰难。」朱翊钧看着这本万言书,里面写了很多还田遭遇的问题,稍有不慎,就会功亏一篑。
最棘手的莫过于有农户丶佃农联合起来,反对朝廷还田,而且不是一地问题,也不是乡贤缙绅鼓噪,要是乡绅鼓噪反倒是简单,杀了就是。
江南的工坊多,机会就多,有些人在城里做了工匠,并不愿意回籍种地。
这朝廷一旦还了田,等同于把农户丶佃户定死在了田里,趁着工坊增多,成为匠人,好过于子子孙孙都做农户。
种地可不是什麽美事,农户们只是见识少,他们一点也不傻,在当下,种地的农业剩馀,都供给给了匠人食用,农户们才不甘心只做个生产者,而不是消费者丶肉食者。
他们不想在万历维新大变革的分工中,成为被朘剥的生产者。
诚然,在朝廷看来,匠人也是被朘剥的生产者,但入城的匠人,对农户而言,还是匠人生活更好一些。
朝阳门拉黄包车的一天只能赚一百个大钱,吃住也不是很好,但还能留点钱,这已经是农户极其向往的生活了。
还田的矛盾,比朱翊钧想像的要复杂的多,万历清丈田亩用了足足九年时间做完,但万历还田,不知何时才能普遍完成。
「陛下,还田这事儿,只能一点点的做,底蕴不够,是害民,而非保民。」冯保作为内相,提醒陛下这事儿真的急不得。
如果是天倾地覆,气数已尽丶天命即失,那就大开大合一刀切的没收丶均田,但革故鼎新,就只能一点点还田,而非均田。
没有经济基础的地区进行还田,只会让本来还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丶秩序彻底溃散,交通丶生产力等等原因,商品经济无法形成,只会害得百姓流离失所。
难?难就对了。
不难,历史上那麽多次的变法自救,就不会失败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