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有意思的是,大宗伯沈鲤看完了游记,在和皇帝私下奏对的时候,曾经提到过,林辅成提到的内容,不是假的,也不新鲜。
因为在商周时期,也有类似的规矩,那就是『刖者使守囿』的刑罚。
刖者,被砍掉丶锯掉丶打断腿的人;
使:派遣;
守囿,看守帝王畜养禽兽的园林。
宫里有件鼎,就是西周时候的青铜器,名字叫:西周刖人守门方鼎,炉门就有一个受刖刑的奴隶在守门。
驭下之术千头万绪,若是能把这句『把聪明伶俐的人脚打断』,理解清楚,就能领悟驭下之术了。
这样可以,最大程度的维持庄园主的威严,保证秩序的稳定。
类似的做法,在漫长的历史上,在皇帝之中,也并不少见。
宋高宗杀岳飞,岳飞太能打了,他太聪明伶俐了,但却没有多麽深厚的背景;万历皇帝朱翊钧,清算恩师张居正,驱逐镇守北方的戚继光。
这些皇帝的思维方式,和庄园主几乎没什麽区别,他们根本不在乎什麽家国大义,只在乎自己皇位是否稳固。
朱翊钧倒不是不屑驭下之术,只不过是考成法遴选机制之下,暂时用不到而已。
「皇史宬里的实录,抄录小本,可曾抄录完了?」朱翊钧问起了一件旧事。
万历十六年,他下旨翰林院,申时行为总裁,梁梦龙为副总裁,领翰林院,对过往所有实录进行誊抄,方便皇帝随时观看。
大明的实录修成之后,过往文书都会全部焚毁,就连修史过程中的底稿也会一并焚毁,以实录正本丶副本为准,算是对过往的一个整体定性,盖棺定论。
实录修成后分成了正本和副本,正本放置于古今通集库存放,副本放置于文渊阁存放。
嘉靖十三年宫中大火,道爷下旨修建了皇史宬,让翰林们抄了一份,存放皇史宬算是备份。
朱翊钧动心起念,想把之前所有的实录都看看,就下旨再次誊抄小本。
正本丶副本全都是大开本,不便拿去观看,而且每次看,还要沐浴焚香,还要敬告列祖列宗,颇为麻烦。
小本,就是为了方便取阅,而这次抄录还有一个主要目的,那就是方便民间窥伺。
鸡蛋完全放在皇宫丶内阁这两个篮子里,有些危险,翰林们誊抄实录,通常会多抄几份,或者做人情丶或者求金银,卖给民间收藏家们。
乾隆年间明史修订完成,正本丶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7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