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差别就在于,皇帝心里真的有百姓,即便是爆发大规模民乱,也不肯放弃这些『刁民』。
在陛下心里,也从不把这些被迫揭竿而起,不得不反的百姓看作是刁民,历朝历代去看,陛下能这麽想,真的真的非常特别。
大臣们所思所虑,他们的立场,思不出位,虽然大家都高喊着民为邦本,但在决策的时候,还是不由自主的以维护朝廷丶国朝的存续为主要目的。
壮士断腕,将民乱堵死在潼关之内,任由天变丶民乱,杀死百姓,让人口在战乱中,降低到土地承载范围之内,不顾陕甘绥百姓死活,这绝不是顾全大局。
真的顾全不了一点,因为国失大信,人心启疑,在陕甘绥地方的百姓被牺牲掉后,百姓们一定会想,我会不会是下一个被抛弃的那个。
把叛军堵在潼关之内,不让叛军出关,只是大明王朝的最后苟延残喘罢了。
面前的陛下,则完全不同,皇帝的决策完全是遵循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想法,并且付诸于行动之中。
这里面有个很大的问题,皇帝真的在陕甘绥搞均田,就必须要在大明全境搞均田。
否则,腹地乡贤缙绅会因为担忧政策扩大,和皇帝离心离德,而陕甘绥也陷于民乱的泥潭,皇帝的统治根基会彻底动摇。
只要均田丶均富贵类似的政策,大规模发动,要麽不做,要麽就席卷整个大明,而陛下这麽多年,似乎都在为这些事儿做准备。
甚至说,在陛下心里,对大明亡不亡,都不是特别在意,陛下所求,不过是中国不亡丶文明不灭。
王国光能够清楚的感受到皇帝陛下坚定的意志,直面问题的勇气丶一往无前的毅力丶打算玉石俱焚的决绝。
「陛下,臣老了,老糊涂了。」王国光收回了自己那本奏疏,戚继光迁民疏里远迁的问题,恐怕不是戚继光不知道。
戚继光不懂,帮戚继光写奏疏的张居正还能不懂?
张居正丶戚继光和皇帝的目的完全一致,大不了就军管均田!
朱翊钧和王国光聊了很久,才离开了王国光的府邸,真的要说,王国光的奏疏,凌云翼的意见,才是绝对理性的考虑,既维护国朝存续,又保证民乱不扩大到腹地,是理性选择。
皇帝和戚继光所想丶所做,更加决绝罢了,连大明朝廷都可以作为代价。
「上报天子,下救黔首,从来不是一句空话。」王国光坐在自己的躺椅上,看着面前的朴树,思虑了很久,彻底理解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