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翊钧派出了得力干将高启愚整肃翰林院,就是让翰林院少一点袖手谈心性,多看一下百姓。
作为史书的修订者,掌控了定义历史权力的翰林们,应该肩负他们应该有的责任,从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吸取经验教训,防止大明在同一个坑里摔死。
翰林院的翰林丶都察院的御史丶六科廊的六科给事中,共同构成了清流,而清流负责对政策的纠错,这是政治制度自然演化的必然结果,一个兜底机制的存在。
纠错机制只要失效,就是天下将亡。
这种制度也不是大明独有,比如英格兰有个上议院,美帝有个参议院,而西班牙也有类似的国务委员会,这些兜底纠错机制的存在,是防止激进派不断极端改革中,毁灭自身。
朱翊钧专门下旨让户部把之前欠的俸禄尽数补发,并且让高启愚整肃,而不是让翰林院自生自灭,维系翰林院的存在,保证保守和激进之间的平衡。
「朕怎麽感觉这个林辅成在含沙射影的骂朕呢?」朱翊钧看着林辅成的奏疏,总觉得这些言谈里,话里有话,句句不提他这个皇帝,但他十岁登基成为天子,年纪不够丶经验不足丶德凉幼冲。
「林辅成就是在指桑骂槐,陛下,臣带着番子把他办了吧!」冯保一听就来劲,这个林辅成吃陛下的皇粮,还敢喊出万历万历,万家皆戾!
哪怕是说的实话,万历维新的确积累了许多的戾气,但也轮不到他林辅成来说!
能说读书人坏话的时候,冯保从不说读书人的好话。
朱翊钧摇头说道:「行了,朕要杀他,就不等到现在了,翰林院不能任事,朕还指着他说点实话,你这喊打喊杀,他日后还敢说实话吗?」
林辅成的身份非常简单,御用调查记者,他去保定府丶去绥远丶去辽东丶去南洋,都圆满的完成了朱翊钧的圣命,能干好活的就是好臣子。
翰林丶御史丶六科给事中都在二十年的清流丶严党的党争中,逐渐异化,慢慢的损失了纠错的能力,这些年,御史和六科给事中已经逐渐被修正,现在轮到翰林院了。
治强易为谋,弱乱难为计。
趁着现在国势在上升期,强横期,把该办的丶不该办的都办了。
林辅成的《绥远游记》很长很长,甚至一次刊印不完,游记的内容非常有趣,极大的丰富了朱翊钧的见闻。
总结来说,绥远之所以发生了如此大的转变,根本原因,就是草原人终于找清楚了自己的该有的定位,牧羊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8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