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才学而论,周文仁大概能排到第五,或者第六的样子,总之是进不了一甲头三名的。
但所谓科举,从来都不是只看才学,还是要看政治的。
毕竟不管是科举,还是别的什麽国之大事,其终极目的,都是为了政治而服务的。
而周文仁以才学而论,虽然进不了一甲,但他出身东南,又是寒门学子,这便是他的加分项了。
李崇甚至还想着,听说这个周文仁尚未娶妻,似乎可以在宗室女子,或者是勋贵女子之中,为他择一良配。
如此一来,无疑对收拢东南士子之心,有着不小的助益。
李崇斟酌再三之后,便提起御笔,在周文仁的考卷上,画了一个圈,写了一个丙字。
所谓甲乙丙,甲便是状元,乙则是榜眼,而丙无疑便是探花了。
也即是从这一刻起,周文仁从半年之前,连举人都考不上的穷酸秀才,一跃成为大乾朝的新科探花。
人生际遇之奇妙,还真是玄之又玄,妙不可言。
第三日,便是殿试放榜的日子,此榜为了区别于会试的杏榜,乡试的桂榜,故而又被称为皇榜。
殿试放榜与乡试和会试不同,又有着截然不同的规矩和流程。
这一日,所有的新科进士一起进宫,在皇极殿向皇帝行叩拜之礼。
而在皇极殿之上,由皇帝亲自宣布新科进士的排名,然后再由鸿胪寺官员,依照一二三甲的排名,高唱每一位进士的姓名籍贯。
至于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便没有此等殊荣了。
《尔雅》有言:上传语告下,称之为胪。
而传胪即唱名之意,故而在皇极殿举行的这场殿试放榜,又被称为传胪大典。
所谓传胪大典,唱名之时还有着极为严格的要求,比如鸿胪寺官员在唱名之时,必须声音洪亮,一个人接着一个人,经过东华门,直至将声音传至午门之外。
以体现天子门生之尊贵身份,更彰显大乾天子之皇恩浩荡。
被那些读书人经常挂在嘴上的那句,东华门唱过名的才是好男儿,指的便是这一桩盛事了。
至于接下来的三天,才是老百姓口中放皇榜的日子。
在这一日,礼部官员会将皇榜,张贴在各个城门口,以供官民百姓围观瞻仰。
再然后,新科状元则会率领榜眼和探花,以及一众新科进士,披红挂彩,骑马游街。
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