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说贾政,在初六日这天,吃过入帘上马宴之后,贾政便坐镇考场,再未离开过半步。
等到了十五日,一众考生离场之后,贾政也不得半日闲暇,因为接下来要将所有的考卷,进行糊名和誉录处理。
所谓糊名,顾名思义,便是将考生的姓名籍贯等信息隐去,预防徇私舞弊的发生。
而誉录,则是为了预防考生在考卷上作记号,让专门负责誉录的官吏,将考生的考卷用朱笔再誉抄一遍。
故而所有考生的考卷,其实共有两份,一份为朱笔誉录,一份为墨卷原本。
而考生用黑墨所写的墨卷,则予以封存,以备事后查验。
这两项工作做完之后,才是真正阅卷工作的开始,而贾政的主要着眼之处便在这里。
自古以来,历朝历代都严厉打击科举舞弊,但不管朝廷如何严刑峻法,如何防微杜渐,却只能尽量减少,而不能完全杜绝科考舞弊的发生。
很多时候,科举舞弊的问题所在,并不是出在主考官,或者副主考这些大佬身上,而是出在负责誉录试卷的吏员,出在负责阅卷的房考官身上。
而大多时候,也不是泄露考题这种泼天大案,而是事先便安排好,让几个才学平平,但并不十分差劲的学子,顶掉几个才学尚可,大概率会中举的秀才。
一来,被顶掉的学子,人数并不多,不太容易被发现。
二来,即便是主考官发现了端倪,那些房考官也能以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为由,说我就是喜欢这几人写的文章,你又能拿他怎麽样呢?
最多是将这几人的考卷,交由大家共议,顶天了将这几人刷下去罢了。
至于负责阅卷的房考官,任你怎麽找,都是找不出半点毛病来的。
而主考官和副主考可以由朝廷选派,但是这些誉录试卷的吏员,以及房考官却都是由当地官吏充任。
上千年以来,科举的历史有多久,这科举舞弊的门道便有多深。
贾政并非科举出身,对科举舞弊里的门门道道,他自然是不大清楚的,但是无妨,在他上任来浙江之前,皇帝李崇让礼部尚书张,给贾政配备了一个极其豪华的幕僚班底。
这些人无一不是礼部干员,科举舞弊里的门道,贾政不清楚,但是他们都门清啊!
比如绍兴才子周文仁,十三年前得罪了杭州名儒季伯晓,自此之后,周文仁四次参加秋闱,每一次都名落孙山。
几乎所有人都知道,这是季伯晓做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