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邮件,看到那行烫银小字——“平衡之轮,始于裂隙”,没太在意,只当是一句普通的标语。可现在,结合这份文件的内容,再看这行字,倒像是某种预言,暗示着这次合作背后隐藏的矛盾与挑战。
\n
“得谈谈。”陈风收回思绪,眼神坚定地说。
\n
下午两点,林澜准时出现在会议室门口。她依旧穿着那身浅灰色的西装,身姿挺拔,气质干练。她的手里多了一个平板,屏幕在光线的映照下闪烁着微弱的光芒。她轻轻走进会议室,在座位上坐下后,第一句话就是:“我们收到你们对采样频率的反馈了。”
\n
“不是反馈,是疑问。”陈风将打印版的流程表推到林澜面前,手指在纸张上轻轻敲了敲,“你们的标准适合高度结构化环境,但我们这儿是社区,不是实验室。居民来这里是为了缓解压力,不是参加一场数据马拉松。他们需要的不是繁琐的数据采集,而是温暖的关怀和有效的帮助。”
\n
林澜微微点头,翻了一页流程表,语调平稳地说:“理解。但模型训练需要大量高质量数据。如果采集节奏太慢,迭代周期会拉长三倍以上,这对整个项目的进展都会有很大的影响。”
\n
“所以我们建议分阶段。”小灵插话道,她的眼神中透着一丝期待,“先小范围试运行,比如每天二十人,观察居民的反应,再逐步调整。而且……”她顿了顿,似乎在组织语言,“能不能去掉‘焦虑等级自评1-10分’这种题?很多人填8分是因为昨天菜价涨了,不是心理问题。这样得到的数据根本不准确,对我们了解居民的真实情况也没有帮助。”
\n
林澜眨了眨眼,像是第一次听到这种说法。她轻轻咬了咬嘴唇,片刻后,轻笑一声:“你们把人当人,我们把人当变量。这大概就是差别。不过,你们的想法也有一定的道理。”
\n
空气仿佛松了一瞬,紧张的气氛稍微缓和了一些。
\n
“也不是不能改。”林澜手指轻点屏幕,屏幕上显示着流程表的内容,“我们可以加入‘情境备注栏’,让使用者补充背景信息。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