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
崔明远劝道:“叔父息怒,那张嘉贞不过是运气好。咱们荐举的汾州长史李乔,可是正经的赵郡李氏出身,明经科及第,论才学,十个张嘉贞也比不上。”
\n
崔承业脸色稍缓:“明日早朝,你便把李乔的考绩呈上去,让陛下看看,到底谁才是真才实学。”
\n
次日早朝,崔明远果然奏荐李乔,夸他“博通经史,治政有方”。李新宇翻看李乔的考绩,只见上面写着“劝农桑,兴学校,境内大治”,评语全是溢美之词。
\n
“既然李乔如此贤能,”李新宇放下考绩册,“朕便派个内侍去汾州看看实情。”
\n
崔明远心中一紧,强作镇定:“陛下圣明,正好让李乔的政绩昭示天下。”
\n
他哪里知道,李新宇早已通过暗线了解到,李乔在汾州任上,只会搜刮民财讨好上司,所谓的“兴学校”,不过是把佛寺改成学宫,连课本都没备齐。
\n
十日后,内侍从汾州传回密报,附带着几张画:一张画着百姓在学宫外哭泣,因为李乔强征他们的子弟入学,实则是为了凑数;另一张画着被强占的佛寺,佛像被推倒在地,僧人被驱逐。
\n
李新宇将画掷在崔明远面前:“崔卿,这就是你说的‘治政有方’?”
\n
崔明远面如死灰,瘫倒在地。
\n
处理了李乔之事后,李新宇更加坚定了亲自主持制科的决心。他命人在长安城外的曲江池畔搭建考棚,又从国子监、弘文馆挑选了十位德高望重的学士担任考官。
\n
制科的消息传开后,不仅长安的学子们摩拳擦掌,连远在剑南、陇右的寒门士子也纷纷启程赴京。有个叫王翰的并州少年,背着一捆书徒步走到长安,脚上的草鞋磨穿了底,却依旧兴致勃勃地在考棚外查看考题类别。
\n
开考那日,李新宇亲自来到考场。他穿着常服,混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