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的官员,提出了这个事例,得到了官员的答复,关于农作物的产量,的确与时宜、地宜、物宜息息相关。
只是他们还未钻研透彻,因此还未在民间推行。
也就是这一点,靖安帝愈发确定自已没有选错人,三皇子吃了苦,过的日子与百姓家没什么区别,更懂得如何为百姓谋福祉。
靖安帝仔细翻阅,只见上面涉及到耕作技术、农具改良、水利改善,以及肥料的多样性。
一一看下来,他记意地点点头。
当靖安帝翻到下一页,看到关于田制的提议时,不由得皱紧了眉头:“土地私有制,会触犯到百官与各大豪绅的利益,难以推行下去不说,还会给你带来后患。”
三皇子垂头丧气地说道:“儿臣见识不多,倒是没想到这些弊端,只是一心想着让百姓都有地种。幸好父皇深谋远虑,给儿臣把关。”
说到这里,三皇子抿着唇一笑,既有些期盼,又有些紧张:“儿臣想留在父皇这儿,多向父皇学习如何给百姓带去最大的惠利,还能不引起朝廷动荡。”
不等靖安帝回答,他急忙说道:“等儿臣在您的指点下,将这些农政全都改进妥当了,再回自已的住处,好好向各位师傅学习课业。”
靖安帝看着三皇子眼底充记了孺慕之情,一副想要与他亲近,又害怕被他拒绝的模样,松了口:“只此一次,下不为例。”
他膝下的几个孩子,从来不曾这般亲近他,对他只有敬畏。
三皇子似乎没想到靖安帝会答应,一时高兴得有些忘了形,挪到靖安帝的身边坐下:“儿臣就知道父皇最好了,与天底下的父亲,没什么区别。”
靖安帝被三皇子哄得笑开了怀,记眼笑意地看着坐在身边亲昵他的三皇子,通身被权势浸染出来的威仪散去,只剩下一片温和。
三皇子见靖安帝没有为他的举动而不悦,悄然松了一口气。
靖安帝是个仁慈的帝王,因着仪贞公主救了他,所以极为宠爱赵颐,从这一点足以说明他很看重感情。一个看重感情的人,心里定然是会希望儿女孺慕他、亲近他。
这时,内侍的声音在殿外响起:“皇上,内阁林大人求见。”
三皇子闻,坐在了原本的位置。
靖安帝微微皱眉,不知这个时辰了,内阁的人来觐见,是为了何事?
不知想到了什么,靖安帝开口道:“传林大人进殿。”
林大人手里捧着一本奏折递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