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
根据《明史·土司志》和清代《会理州志》记载,明洪武三十一年城池完工,包砌之后的会理城墙“高二丈三尺,周七里三分,十一千三百一十四丈,厚一丈二尺”。
\n
最早的会理城是个小卫城,主要用来保护这个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
\n
到了明崇祯五年,会理城开始渐渐变大,于是又添建东、西、南三门城楼。
\n
清乾隆五十一年,重建四门楼。
\n
清同治五年,增修四门瓮城及东西炮台四座。
\n
清同治六年,增修外城,建东、西、北三门和城楼三座。
\n
一行人尤其是是李老三,何曾见过这般原汁原味的古代城区建筑,一路走着都不由得啧啧称奇。
\n
甚至就连见惯了后世重新的各种仿古建筑群所构成的“古镇”的周至,都不由得被会理古城所折服,庆幸自己来得及时。
\n
现在的会理古城南北长约两公里,东西宽约一公里,总面积近二十五万平方米,内外城分为街坊,布局严谨。内城主要街道以钟鼓楼为中心,呈十字形延伸到四城门,成为东街、南街、西街、北街四条主要街道,组成了“穿城三里三,围城九里九”,以南北中轴线为中心的四街三关二十三巷的棋盘式格局。
\n
现在整个古城基本保存完好,除了因为修新区拆除了南边城墙和城馆导致了四关只剩下三关外,剩下四分之三的城墙与东关、西关、北关,甚至包括这四分之三城墙包裹着的老城区,老街巷,基本都维持着原貌。
\n
周至一行现在所处的位置在城的北面,城门上书法遒劲的“望帝”二字,写得非常的漂亮。
\n
而城墙之上还有一座两层的城楼,第二层的屋檐下方挂着一个牌匾,上面写着“拱极楼”三个大字。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