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至少BYD是不会介入,晶片这玩意儿不同于动力电池,尤其是智能座舱晶片方面,哪怕是国产替代也有着其稀缺性,BYD这种梭哈新能源的企业,怎麽可能把智能晶片供应链交给直接竞争对手。
拿BYD在纯电车型上的开山之作汉EV来说,去年就搭载了征程系列晶片,若是由尉来主导地平线,想必不会拿到这笔订单。
虽与檀锦程私交不错,但是在企业经营当中,船夫哥跟檀锦程一样,都是理智的。
地平线如今的实际控制权是余恺团队,一切运作都由余凯团队决定,创始人团队在地平线的持股也已经上升到15%以上了,位列第二大股东。
檀锦程以及巨量引擎虽不再实际参与地平线的运作,不过依旧还是第一大股东,类似于腾迅投资的一些网际网路公司模式,是最大的股东,但不参与公司的实际运营。
这样的模式,无论是对地平线,还是对尉来,都是最为有利的,只有让更多的车企参与进来,才能够让地平线在算法上有进一步的推进,保持与国际巨头的竞争力。
不过国民技术就没有必要扮演跟地平线一样的角色了。
国民技术之于尉来,就类似于BYD半导体,无需其他企业参与,也无需太多的融资。
「兆易创新?」
「对,兆易创新。」
檀锦程点了点头,下限赛腾微,中级芯驰科技,上限则是兆易创新,这就是檀锦程对于国民技术未来的规划,眼下国民技术基本已经摆脱了倒闭的危机,这样的规划并不会有多激进。
2005年成立的兆易创新,初期的定位是NOR Flash存储器,填补国内的空白,早期的客户群体主要是菊花,中兴以及某想这几家。
18个年头的发展,2016年在沪市主板上市,2013年进军MCU市场,在2017年开始形成了存储与MCU双轮驱动的格局。
如今已经千亿市值的兆易创新,今年的车规MCU出量货将超5000万颗,产品供应特斯拉,尉来,BYD,小朋等多家新能源企业。
「存储器业务,我们肯定不介入,但是在车规MCU方面可以学习兆易创新。」
孙迎同点了点头,老板的这个规划确实是没什麽问题,一家企业如果没有一点目标那肯定是不行的,看似对标三家晶片企业,实则是给国民技术制定了短中长期三个目标。
至2022年,车规级晶片市场的竞争加剧,国民技术入局的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