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储充一体化,电池梯次利用,自动驾驶订阅等等业务是最佳时机。
而一些商业嗅觉机敏的个人创业者,已经开始在做充电桩合作运营,便携充电设备,专修电动车等等业务了。
还是那句话,在看不到的地方,赚的钱才是最多的,在电动汽车爆发的初期,细分领域的是可以快速变现的业务板块。
除了这些之外,另外还有一个潜在的好处就是可以吸引非尉来车主,在体验超充速度后,可能会转化为尉来用户,而通过尉来APP绑定支付,积累用户数据,能够让尉来做到生态协同,也能够更加了解其他车型用户的充电习惯以及车辆型号。
「檀总还是气魄大啊,这时候敢做这样的决定。」
何小朋感慨了一声,尉来主动向其他车企开放自己的充电桩,提供充电服务,看似对尉来好处多多,但对于其他车企又何尝不是。
目前全球范围内,充电桩布局最多的就是特斯拉与尉来这两家车企,也只有这两家有能力开放自己的充电桩,相比起特斯拉的谨慎态度,尉来算是主动吃螃蟹了。
任何事情都是两面性的,尉来能得到好处,就肯定会有坏处。
要想开放,尉来首先要解决技术兼容性,非尉来车辆无法满功率充电会导致功率上的限制,另外还有协议的不兼容,就像是手机充电数据线一样,并不是一根数据线就能给所有的手机充电。
其实就是竞争壁垒削弱了差异化优势,尉来的自建超充网络是尉来的卖点之一,开放之后技术领先性就会被淡化,再者就是自身用户体验稀释与排队充电风险加剧。
受到了电池管理限制,非尉来车辆的充电速度肯定较慢的,这肯定会对用户体验造成一定的影响,引发车主的不满,同时也增加了尉来车主的等待时间。
品牌独占性下降,超充站曾经的尉来车主专属福利,开放之后势必会影响这些,这极有可能会导致尉来的高端用户流失,这里面的每一点都是潜在的风险。
「风险肯定是有,不过开放之后对我们以及整个汽车行业都有很大好处的,所以该做还是要去做的。」
对于像小朋汽车这样的中小企业,尉来在此时此刻开放充电桩给他们的车主使用,能够让他们以最快的速度缓解补能焦虑。
无需自建超充站,只需要好好的卖车就行,降低了他们的研发以及基建成本,在用户体验上也能够得到提升,尉来的充电技术在业内还是口碑不错的。
当然,同样也有坏处,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