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进士,见到父皇往往都是极尽赞美之词。可就是这个于谦,也不会说什么话,像根木头一样。儿臣觉得他也未免太过目中无人了,所以父皇才派他去当个县令吧!”
朱雄英协管朝政,吏部的事情他自然烂熟于心。
朱标此时却笑着摇摇头。
“他这种人,没有挖苦讽刺朕,就已经是对朕最大的肯定了。于谦不仅是有才能的人,他更是有傲骨的人,倘若在国家危难的时候,他一定会站出来。朕派他去当一个县令,也是为了磨砺他。他去的那个县,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发展一直跟不上。朕相信,他去不到五年,这个县一定大治!”
“父皇竟对他有如此高的评价?”
“因为他值得!他这个人,不会忠于君王,他真正效忠的是大明,是万千的黎民百姓。儿啊,你记得,他就是朕留给你的治世能臣,大明的魏征,以后可以成为负责监察的最高官员。留他在身边,可以匡正得失,不管以后,他对你说了多难听的话,你可以选择听取,也可以不听。但是一定不能杀他,要不然,你爹死了都闭不上眼睛,你可不能学某些混账啊!朕方才说的,建立监督皇权的机构,如果你去做了,那于谦就是第一位人选。”
朱标的话说得这么重,朱雄英的头上不知不觉都有汗珠冒出。
“儿臣记住了……”
朱标背过身去,在大殿之中踱步。
“朕明白,放权,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是也是为了大明长远发展着想。如果大明有一天到了危难之时,朕会给子孙后代,留下计策。”
“不知道父皇留下的是什么计策?”
朱标嘿嘿一笑。
“等朕走了,你自然就知道了,那计策就放在咱宫里的匣子里了!”
朱雄英不知道,朱标的匣子中有一张纸,上面写到。
“倘若外敌入侵,则散尽国库、宫中钱财,以资军队。当世之君,必须死守国土。倘若百姓起义,则宣布改良政策,免除农业赋税。倘若情况已万分危急,则与天下人商议,要还政于民,由各级民众官员的代表组成内阁议会,各级自发投票选举,处理朝政。皇室只接受供养,不参与朝政处理,此为君主立宪制!”
不得不说,朱标的政策给大明的未来已经找好了退路,哪怕真到了万分危急的情况,也能保留下皇室的火种。毕竟当个吉祥物,总比当前朝余孽要好得多。当然,这是最坏的设想,如果后继之君走朱标规划的路线,那大明也应该是长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