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南大洋二十里外的卢家台,十字路口,池塘边,大柳树下,一片空地上,废弃的大碾盘,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一口土井,井口砌着青石。黑黢黢的辘辘,绕满赭色的麻绳。十几个男女老少簇拥成团儿,把铁匠和徒弟们围在中央。
铁匠四十多岁,中等个儿,身材瘦削,面色姜黄,扎着皮围裙,脚踝上一根细铁丝拴块胶皮,盖住鞋面。胸前一块铁碵。背后一个化铁的炉子。旁边立着条案。铁匠左手的钳子夹着一块烧红的熟铁,右手的小铁锤上下起落。小铁锤领,大铁锤跟,一声清脆,一声重浊,如同一把小号与一把大号的合奏。
抡大锤的青年,身材高挑,虎背儿狼腰,脊背赤裸,扎着和铁匠同款的皮围裙。每抡动一下铁锤,肩背上的肌肉就如同滚动的麦浪,凝固的山岳,展现着青春的力量与人体的健美。
一块烧红的熟铁,在铁碵上剁成合适大小,敲敲打打,翻来覆去,就像妇人在案板上揣面,揣到铁分子细密均匀,再从中剁开,夹进烧红的钢条,再打成长方形、三角形、梯形、桃形,锻造出铲、锄、镐、镰、刀……锤头下去,铁砧上火花迸溅,打在围裙上,也有打在肌肤上,惊得围观者心惊肉跳,直啜牙花子,好像四溅的火花迸射在自己的身上,烫着自己的皮肉。
化铁炉前和条案旁,各有一个同样打扮的青年。一个拉风箱,看炉火。一个揽工收钱,锉铁活儿。这师徒四个,非是旁人,正是冯铁匠、邵勇、文明和连双。他们连日来,走村串屯,风餐露宿,叮叮当当,敲敲打打,不辞辛苦,炼化几百斤铁,烧掉上千斤炭,打了不计其数的家什。
半个多月,他们始终围着南大洋转悠,轻易不进城镇。这是邵勇的主意。相对城镇,广阔的农村,才是铁匠师徒的用武之地。
到卢家台时,他们陷住了。冯铁匠的招牌,已经和王麻子、张小泉一样出名。王麻子、张小泉是鞍阳城里的老字号,鞍阳人祖祖辈辈,以拥有一把王麻子菜刀,张小泉剪刀为荣耀。如今冯铁匠横空出世,在这穷乡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