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远望去,南大洋村的地势状若龟背。人们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从南大洋取土,垫起高高的大房身。随着地势,越往下房身越高。房身上建起干打垒,屋顶苫上南大洋里的苇子,又防雨又暖和。
邵勇带着众人,撑着木筏直奔中街。来到村口,看洪水虽猛,却多在房身以下,这才把悬着的心稍稍放下。
南大洋村中街地势最高,西北和西南地势偏低。邵勇不敢怠慢,撑着木筏,顺着变成河的街道,划向西北街。
中街往南,一条不宽的巷子里,浊黄的洪水打着旋儿,漂浮的枯枝、菜叶,在水面上堆积了厚厚一层。邵勇家的院子上了水,洪水比门槛还高,可邵大妈在门槛外叠起了水坝,如同一座瓮城。邵大妈隔三差五,拿水瓢把渗进瓮城的水淘出去。
十五岁那年,邵勇爹病逝。邵大妈独自把邵逸、邵勇姐弟俩拉扯大。邵逸中学毕业后,干了两年农活,因为书念得好,被抽调到村小学当了民办老师。后来成了小家,调到婆家那边小学工作。
队上分口粮要看工分。邵勇爹刚走那阵儿,邵大妈眼睛哭出了毛病,队上的农活干不顺手,出的工不多。队里分粮时,把上等的粮食,先分给了家里劳动力多、挣工分多的人家。劳动力少,贡献小的人家,就只能分马料。
邵逸、邵勇的中学在三岔口,离南大洋十几里,上下学全靠走。早上要比三岔口的学生提前一个小时,下午放学又要晚回家一个小时。
邵逸上初中那会儿,家里虽穷,但邵勇爹心疼女儿,中午给邵逸带的饭盒里,是粟米掺了大米的二米饭。轮到邵勇上初中,父亲身体垮了,家里更难了,邵勇中午的饭盒里就只能带粟米。
学校有座小食堂,午饭时每班派出值日生,把全班的饭盒用柳条筐抬回教室。干部、工人子弟和家里条件好的同学,脸上挂着自信的神情,最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