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
例如《财富》、《华尔街日报》这样的大报,虽然前期同样受到了大萧条经济冲击的影响,导致销量暴跌,但是却很快的就找到了解决的方法,通过刊登就业招聘信息,吸引那些急需工作维持生计民众的目光,借此稳定销量。
\n
只是,这样的方法只对大报有用,因为它们手中掌握着大量的人脉和渠道,可以将其变为资源。
\n
对于《信使报》这样本专注于纽约市居民日常生活新闻的地方小报,根本就没有这样的渠道。
\n
当然也不会有商家愿意在他们这样的周报上刊登招聘的信息。
\n
事实上,原本的《信使报》同样也是日报,只是随着大萧条的冲击,为了能够存活下去,开始做出了各种尝试,包括缩减成本改做周刊报,然而成果却是收效甚微。
\n
“……提高报纸的销量啊。”
\n
默默叹了一口气,柯林喃喃着将目光转到了办公桌前所堆放着的旧报纸之上。
\n
随着《信使报》滞销,他桌上所堆放的旧报纸变得越来越多。
\n
随手抽出一份报纸打开,关于无声电影《城市之光》首映的报道,随即出现在了柯林面前。
\n
作为喜剧大师查理·卓别林导演并主演的一部无声影片。
\n
《城市之光》的拍摄过程并不顺利,尤其是随着有声电影的出现,更是对卓别林的电影事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为了能够完成这部电影,卓别林前前后后总共耗时了三年之久。
\n
据说,当时卓别林对于《城市之光》的票房并没有太多的把握。
\n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电影一经上映就受到了巨大的欢迎。
\n
首映当天,剧院被影迷围了起来,周边的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