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苹果,这就是「想」,咬一口苹果,感觉到了酸或甜,触动了「受」,就会「想」到好吃不好吃。
看到红灯就「想」到停,看到大车就「想」到危险,我们的语言文字概念知识,都离不开「想」。
但也容易被「想」所控制,比如当我们想到一个人是好人,就很容易忽略掉人的复杂性跟变化性。
申公豹说,人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任你怎麽搬也搬不动,这便是被「想蕴」所控制了。
就好像一个品牌的包,商家宣传为奢侈品,让客户被「想蕴」控制,一想到这个包,就认为这个包代表了身份,有了它就能跨越阶层,没有它就低人一等,所以愿意花一两年的工资去买它……
被「想蕴」控制的,往往都带有严重的偏见。
行蕴,就是意图,包括决心,动机,冲动,习惯,倾向,潜意识等集合体,表意识的决定做什麽,潜意识的想做什麽,都属于「行蕴」。
明知道熬夜不好,偏偏忍不住刷一夜的手机,这就是被「行蕴」所困扰。
识蕴,是认知的集合,识,就是儒家的「知」,「好好色,恶恶臭」的前提,是「知」道什麽是好色,恶臭。
色,受,想,行,识,共同构成了「我」这个独尊的主体。
比如「耳识」听到有人卖苹果,首先要认「识」那是苹果,而不是别的东西。
苹果真实存在,是物质,是「色」,继而有了「受」,看到苹果的瞬间,是喜欢还是不喜欢,苹果是好的,还是不好的。
再然后就有了「想」,「眼识」到苹果是红彤彤的,就想到应该是甜的,「眼识」到苹果是绿的,就想到应该是酸的,在脑子里形成第一印象。
之后就有了意图,甜的就想买一个常常,酸的就不打算吃了。
如果吃了苹果,那就通过「舌识」对苹果有了正确的「识」,知道它是甜的。
(扯远了)
……
冯耀既然能陪吴曼参佛,那自然不会只是形式上的,而是真正的诚心去参佛,诚于佛。
因而他对佛的理解,也真正的参出了自己的领悟,若非如此,也没能力推吴曼关键的一把。
等冯耀将这一年的经历都说完后,才感叹道:「参佛后才发现,其中的深奥之处,不脱于道,五蕴皆空,光是一个「空」字,就能讲上一天一夜不止。」
傅源好奇道:「那何为「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