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能读出不同的理解,就看各人站在哪个角度去看了!
就好像儒家,普通人看,就是一种处世的观念,行事的准则,做事的态度但儒家就真的不能从修行去解读吗?
《中庸》里有句话: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很多人解释说是知道做事的次第跟顺序。
然而真正的大道是没有先后的,知所先后就是无先后,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道家称之为无极,都是一样的道理。
《中庸》里阐幽发微,其实也可以说成是天人合一,性命双修,当然,说到最后,核心就是一个「诚」字。
诚就是一,一就是诚,一心无二念,就是诚。
有诚就有信,静极生动。
按照这个解释,比起各种道家术语,云里雾里的,其实儒家说的更加直截了当,只不过世人没有将之当成修行去看,只当成学问去读。
什麽是心不在焉,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心不在焉,也是道家的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论语》开篇,「学」就是性,「时习之」就是命,「学而时习之」就是性命双修!
至于什麽出世,入世,其实没必要分的那麽清,两者没有区别。
「学」就是理,「习」就是事,理需心明,事需参修,理可顿悟,事属渐修,「学而时习之」就是历境炼心。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亲民是什麽?「有朋自远方来」,就是亲民!
儒家的礼,卑己而尊人,人人都是圣贤,独我为凡夫!
人不知我,不是别人没见识,而是因为我自己的德不足,行有不得反求诸已,吾日三省吾身,三就是多。推己而及人,自渡而渡人。
总之,凡人谋事为己,圣人谋事为人,所以才有「人不知而不」。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信就是准,信就是诚,
曾子说不自欺,一念无欺,念念无欺。不欺什麽?是不欺他人吗?
不,是不欺心!
「知止而后有定,这里的「止」不是停止,而是当下,现前一念!」
傅源带着巴伦一路走来,遇到了不少人,不过这些全性在看到傅源后,都自发的选择避让,就算偶有头铁的,也是有巴伦上前,轻描淡写的解决。
「就好像我刺你的那一剑,你的念头就不要去想被刺中了会怎麽样?会不会疼,会不会死,自己还有多少遗憾,还有什麽事没享受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