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
文学上,常常有一种“厚古薄今”的趋势,即旧人的,比新人的要好。
\n
\n
然而,余切不这么觉得。
\n
\n
时代在发展,后人写的,一定是比前人更好,后人的竞争,也一定比前人更加激烈。
\n
\n
一些当代和后世的作品可以用作比对。
\n
\n
如30年代开始写作的《战争和人》,该文获得茅盾文学奖:
\n
\n
“大地在炮火中颤抖,空中的浓烟遮住了太阳。敌人的飞机盘旋在头顶,像是索命的恶魔……每一次爆炸,都像是在灵魂深处撕裂了一道伤口,鲜血混合着泥土,染红了身旁的每一寸土地。”
\n
\n
又比如五十年代的作品《红旗谱》:“战斗已经持续了整整三天,黄河岸边的土地已经被鲜血染红,像是从地底涌上来的红色洪流……这一战的胜负不仅关乎生死,还决定了他们子孙后代的命运。”
\n
\n
《红旗谱》不够出名吗?那往后看,九十年代成书的《白鹿原》如何?同样是茅盾文学奖作品。
\n
\n
“白嘉轩亲眼目睹了村里青壮年被抓去当兵,山沟里传来的枪声和惨叫声不绝于耳。村里的女人们抱着孩子哭得声嘶力竭,但男人们已经走远,再也没有回来的消息。白鹿原上的黄土和血水混合在一起,像是一块巨大的伤口,无法愈合。”
\n
\n
而他记忆里的一些片段,大多出自三十年后的论坛、网文以及帖子。
\n
\n
比如《甲申前夜·大晦》的一段:
\n
\n
“我是辽人,你大明朝几时又把辽人当人?我生来是兵,我儿生来也是兵,可当兵的把衣、甲都卖了,税监还说未饱,一袭单衣,鞋履都无,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