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n
他说,了不得的不是他写的这个故事,而是他的文学是为读者服务的,以读者为本。
\n
\n
现在很多作家忙着搞伤痕文学,忙着控诉、表达,他们没有珍惜自己文字与读者见面的机会,错误的以为,读者会永远的看下去,对他们那套东西痴迷下去。
\n
\n
有时候看看上面的文章,还不如我三十年代后期,当地下党的时候,和小衙门和机关结识过的那些小人物摆的龙门阵有意思(俚语:聊天,讲乐子)!我去他们那坐冷板凳,喝冷茶,乱扯谈,摆龙门阵,听到了我难以想象的奇闻异事!
\n
\n
事实也的确如此啊,其实仅仅是五六年后,到八十年代末,已经有很多作者感到“文学和群众之间曾无与伦比的亲密关系”已经消失了。
\n
\n
为什么消失的如此之快,恐怕这是作者们该去反思的事情。
\n
\n
适逢川省文协在蓉城搞研讨会,一些年轻作家和老牌作家前去参加,大家建议,让这个余切来研讨会上聊聊他的见解,正好也借此见见,他是何方神圣。
\n
\n
黄兴邦的手里缺文章,他也跟着去蓉城公费旅游,和余切当面交流,最好是督促余切写一篇文出来,考虑要不要长期合作。
\n
\n
余切有可能是一个高产作者,他符合高产作者的基本特征:
\n
\n
无业游民,新人,喜好现实题材类型,文风独特——这种人往往在一段时期内,他的灵感火花仍然会闪烁下去。
\n
\n
另外,黄兴邦对《天若有情》的结局稍有不解,他觉得力度不够。
\n
\n
这也是需要再讨论的。
\n
\n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