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恐怕还不够,文字的表现力毕竟不如影视,也没有慢镜头、长镜头。
\n
\n
传统小说的尺度曾经相当宽泛,譬如管谟业的《檀香刑》,你感觉作者似乎猎奇得离谱,其实管谟业的一系列小说都有此类特点,并不适合青少年阅读。
\n
\n
余切小时候看到管谟业的《丰什么肥什么》一书的时候,大喜过望,当时以为是小黄文,遂打开来看,结果大失所望,却又没完全的失望。
\n
\n
亦或是俞华之后写的《活着》,文字中扑面而来的窒息感和压抑令人难以忘记,远远比同名电影更为残酷,人怎么能惨到这个地步?但余切的小说上,还没有体现出这一点。
\n
\n
同时,信中邀请他参加于今夏在蓉城开办的,由川省作协主导的文学研讨班。一些读到《天若有情》的同行对余切印象相当深刻,希望和他探讨文学创作,据悉,本次研讨班也请到文学大家为大家授业、分享,“如此,这当是有益的。”
\n
\n
信上这样半文半白的写道。
\n
\n
余切放下信。
\n
\n
这样一来,他的投稿已经成了,只是要再优化一番。
\n
\n
《红岩》杂志的态度是很好的,先安好余切的心,再邀请他参会,并且,这趟出行的交通费、住宿都能得到报销。
\n
\n
如果在此期间创作了小说,不仅能优先发表在相关杂志上,还能得到一定补贴。
\n
\n
这是行业惯例。
\n
\n
随着文学的复兴,八十年代,各地确实有一些文学培训班和创作活动,旨在发现、培养新一代文学创作人才,并提高已有作家的水平。中央也是有的,林为民同志不就去了吗?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