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妄自菲薄,基于对后世中越关系,种种战事摩擦的了解,奏疏里面又有着许多高屋建瓴的建议。
于是乎。
九策一出,群臣侧目。
事实上,有此忧虑的朝臣绝不止海玥一人,只不过被淹没在了求胜心切的浪潮中,渐渐的就没人敢出头了。
现在他这位新科翰林一出头,顿时醒目至极。
首先是小小年纪,又无资历,居然就敢在此等国家大事上谏言?
等到他们看了奏疏后,才骇然发现,这九策是新科翰林写的?
别说对方出身琼海,对安南有一定的了解,即便是生活在广西境内的官员,都万万写不出这等奏疏……
据传张璁于内阁阁房见了,都是细细看了三遍,这才开始怒斥。
张璁并非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站在这位力推新政的首辅角度,有更多的考量。
一个最大的不得已,就是目前大明的国库很不充盈,根本支持不起长期的战争消耗。
事实上任谁都清楚,稳扎稳打的战争是赢面最大的,可打仗实在太费钱粮了,此番战事启动得本就有些勉强,若不能乘胜追击,一举平定莫氏伪政权,收复交趾之地,万一陷入战争的泥沼,大明根本耗不起。
所以张璁才要速胜!
也必须速胜!
唯有速胜,接下来才有经略此地的财力,更要做好与境内叛臣长期拉锯的准备,哪能把兵粮耗在这个关头?
既然张璁驳斥,一时间大礼议新贵们纷纷怒斥,科道言官也多有上书,指责海玥身为新科翰林,资历浅薄,就妄言大话,霍乱军心。
&nbs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