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早朝,张阁老再上书,言吏部当推补守令,令京官外放任职……”
“听说了!”“翰林院不会也被影响吧?”“不至于……”
此言一出,屋内顿时安静下来,众人的表情颇为复杂。
新科进士除了入翰林院外,基本是分派六部、大理寺、都察院等衙司观政,学习公文处理,参与部门实务。
其中表现优异者,可以直接留任京师为官,剩下来的就是外放去地方州县当官。
事实上,对于入仕就是想捞钱的人来说,地方上各种灰色收入,能是朝廷俸禄的数十倍,与其过这苦哈哈的日子,倒不如去州县当个县太爷,威风八面。
但一来,县太爷也不是那么好当的,一个萝卜一个坑,尤其是关键州县的要职肥缺,根本轮不到新晋之辈。
况且外放出去容易,想要回来就千难万难了。
古代历朝,基本都是内重外轻的政治格局,以京师为核心向周边辐射,由此也形成了重京官而轻地方官的习惯,但明朝的这个风气,实在是太严重了。
地方官的地位很低,不受重视,升迁来去都是在州县上打转,最多升到省级的三司衙门,之前的广东按察使周宣就是如此,且是极为广泛的例子。
发现哪怕好好当官,依旧升不上去,除了极少数能维持道德水准的官员外,大部分人就开始飞速堕落,盘剥地方,至少也是懒政惰政,不理世事。
偏偏地方官又是各项政令落地的最直接实施者,所以之前张璁、桂萼等人推行新政时,马上意识到这样不行,得保证那些政治卓越和赞誉度高的地方官,有上升的渠道,这些人才会拥护政令的实施。
于是乎,他们开始对京官动刀。
“非历州县者,不得任科道;部属非历州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