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实查事者不能道,观其文如见其人,必是干才,宜拔置高!”
“呵!若是老夫没料错,这是出自于海十四郎之手啊!”
他早早就关注过一心会几人的风格,也看过会试名列前茅的答卷,觉得这篇文章极有可能出自海瑞之手。
法度谨严,字字铿锵。
殿试是没有誊抄环节的,笔迹就是考生的笔迹,此时所见,更是字如其人。
‘若庆儿有这般沉稳踏实的性情,该有多好啊!’
严嵩轻叹。
同样是弱冠之龄,别人家的孩子怎么就如此优秀呢?
不过他的儿子也不差,这几天忙于政务没有归家,过不了几日就是大婚了。
那位夏氏的娘子挺好,难得庆儿也那般积极,想来成亲之后,便可以收收心了。
一念至此,严嵩老怀大慰,将疑似海瑞的卷子单独抽出。
与此同时,大伙儿也纷纷选出优异之作。
二十多位重臣批改三百份不到的答卷,速度还是很快的,不多时上等的文章汇聚,准备选出名列前茅的十位。
明清的殿试排名,一甲仅三人,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赐“进士及第”,二甲五十到一百人,赐“进士出身”,三甲就是剩下的,赐“同进士出身”,仕途起点相对较低。
一甲的状元,直接授从六品的翰林院修撰,榜眼、探授正七品的翰林院编修;二甲中择优选出翰林院庶吉士,亦是储才,剩下的可观政六部;三甲进士基本就只能外放为地方官了。
这也是纵观大明朝,一甲进士入阁比例达百分之十五多,共有四十二人,远超其他等级的原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