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玥暗叹。
嘉靖朝的海禁策略,是一个极其愚蠢的决定,且不争论这个国策本身的对错,你要是真能禁得住倒也罢了,关键在于大明中枢对于地方沿海根本没有那种控制力。
结果就是,官府把最底层的,靠着入海讨生活的百姓给禁了,沿海的商贾乃至当地的官员,依旧大批量地参与到走私的暴利之中,最后促成了东南倭患的全面爆发,死伤无数后,到了隆庆元年又马上“开关”……
而黎渊社的天市垣,一旦与商贾有关,那毫无疑问,沿海的贸易一定会涉及其中,倭乱会爆发得那般彻底,恐怕也有他们在背后的推波助澜。
这种预见性对于海玥来说不算什么,燕修却越想越觉得佩服:“海兄初识天市垣劣迹,便能参透其中玄机,这般见微知著的本事,实在令人叹服,黎渊社遇上你这样的对手,怕是气数将尽了!”
‘不是那么简单的……’
海玥轻轻摇头,却也没有多言。
他很清楚,黎渊社之流,不过是国势倾颓下滋生的毒瘤,即便铲除这一祸患,东南积弊犹在,非得大刀阔斧推行新政,革除积弊,方能令社稷重焕生机,黎民安居乐业。
这些话却是不必说的,一步步迈进即可。
两人私闯民宅,却如入无人之境般,还有闲情逸致讨论着东南局势,最后进了内宅。
没有家丁护院,仆婢也很少,沈惊鸿的闺阁此时没有人在,两人大摇大摆地走了进去。
这间闺阁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书多。
四壁书架直抵房梁,架上不仅经史子集俱全,更有不少珍本异书。
临窗的绣架上,则有半幅山水绣品,才完成一半,丝线还挂在绷架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