辈,何况不说安南,便是两广的土司都不受约束,怕是要鞭长莫及,还是等到新政大成,国富民强后,再用兵征讨不迟!”
海玥总结:“无论如何,都要多多接触,了解安南境内的真正局势,对么?”
“那当然!”
徐阶毫不迟疑地点头,旋即苦笑道:“可惜轮不到我们,此等大事,定是由礼部包揽,便是鸿胪寺都只能从旁协助!”
海玥道:“子升在翰林院编修任上,已满三年了吧?”
徐阶有些莫名:“是啊!”
他是嘉靖二年的探郎,当年回乡娶亲,后来父丧丁忧,嘉靖六年服阕,返回翰林院编修任上,至嘉靖九年,已满三年任期。
海玥又问:“就在刚刚,获吏部考功司‘卓异’的评语?”
徐阶面色微变,呼吸顿时急促起来:“是……是啊!”
海玥道:“时值礼部主客清吏司主事出缺,你愿意任职么?”
徐阶即便刚刚有些念头,但真的听到这句话时,也不由地愣住。
明朝翰林院编修任满后,晋升路径基本就那么几条。
院内晋升,是由编修升修撰再升侍读侍讲最后是学士;中央转任,一般是从六部主事做起,晋升郎中或詹事府、太常寺要职;地方外放的话,起点就高了,往往是从提学道做起,再升布政使,最后任巡抚,调回中央。
最后这条路看似不错,但大部分翰林储才都不希望出京,毕竟出去容易回来难,再加上地方上人事斗争极为激烈,说不定就折戟沉沙了。
而明朝还不比宋朝,宋朝想要入两府为宰执,地方执政的资历是必须的,明朝则没这个要求,就看近来的几位实权首辅,张璁、夏言、严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