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十几二十两,比养两个仆人还贵。
“能。”杨涟转头看向袁可立,“关外的马匹报价几乎只取决于天气,只要草原没有遭灾,马儿孳生较多,马价甚至可以低到令人难以想象的地步。据万有孚自己供述,当年,他以十五两银子一匹的价钱,从北虏诸部收购夷马。但对朝廷的总和报价却是二十四两每匹。他掐得很准,朝廷的底线是三十两每匹,只要不高于这个报价,并满足诸将出关援辽的需求,也就是给够至少四千匹马,朝廷就不会派人过来接他的差,也不会派人来查。”
“万有孚这么干,就不怕顺义王的使者进京朝觐的时候说漏了嘴?”袁可立接着问道。
“他不怕,”杨涟叹了一口气。“因为顺义王那边负责出售马匹的官员也虚报了马价。”
袁可立愣了一下,旋即恍然大惊道:“也就是说,顺义王那边的报价比十五两还低?”
“对。”杨涟颔首,“还是万有孚自己的供述。他说,当年马匹买卖的时候,右翼诸部马儿孳生较多,又没有太大的实用需求。顺义王廷的预期甚至跌到了十两银子每匹。”
自从俺答汗接受大明的册封,成为顺义王以来,土默特诸部对战马的需求就逐渐减少了。没有战事,马儿就是一种吃料多产出少还娇贵的废物牲口,既不如牛,也不如羊。双方止戈息战之后,土默特诸部养马的最大动机就是卖给明朝赚取外汇,然后再用赚来的外汇购买明朝的盐、茶、丝、瓷以及被允许出口少量的铁器。如果大明不买,土默特诸部甚至都不一定会养太多的马。
“也就是说,这中间的十四两差价,经办此事的顺义王使者吃五两,万有孚吃九两?”袁可立问道。
“顺义王使者那边怎么给王廷报价现在还不知道,但两相勾兑,各得所需,各持把柄是可以肯定的。要是没有走私的事情,引出这次深挖,我大明朝廷和顺义王廷甚至不会意识到这两边勾兑的事情。而且,万有孚也吃不到九两每匹。”杨涟解释道:
“首先,为了在一个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