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
经过抄写与驳正等诸多流程,袁化中的奏疏送到乾清宫时,时间已经走到下午了。这时,皇帝的小憩还没结束,但三位枢机太监却已经在乾清宫里辅政了。
按照南书房不成文的惯例,外廷送来的奏疏通常先由排在末席的秉笔太监刘若愚简单阅读。之后再按照奏章抬头的署名,也就是“某衙门某官职臣某人谨奏”这句话,分别派发到皇帝、王安、魏朝的手上。
来自六科十三道的奏疏以及内阁对奏疏的票拟,一向由皇帝直接阅读并给出批答,并不经由司礼监审核预批。但因为存在分堆派发这一流程,所以刘若愚总是能早皇帝及其他两位大太监一步,接触到来自外廷的信息。
一般来说,刘若愚不会仔细看那些不归他审核预批的奏疏,只过一眼就把奏疏放到相应的堆次去了,但偶尔也有例外。比如,当刘若愚认为奏疏中的内容可能直接涉及皇室、司礼监,或与他本人相关时,他便会不动声色地将奏疏迅速浏览一遍。看见《请靖京师浮言疏》这一封题,刘若愚的精神立刻便是一凛。
对刘若愚来说,“浮言”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词汇。因为最近一段时间里,包括内廷大裁员、整饬京师治安以及泰昌恩科在内的诸多重要事项,都在京里产生了非常广泛的影响,并引出了一系列或好或坏的传说。
虽然这些传说大多与刘若愚无关,但有的根本就是冲着他来的。当中最典型的一条谣言,就是刘若愚不但在主持发放遣散费的时候上下其手,大贪特贪,还指使宫里的走狗,抢劫那些领到遣散费的人,要搞竭泽而渔。
如果这些被“请靖”的浮言里有关于他条目,保不齐皇帝直接就开口问了,在那之前刘若愚得想法子回话解释。
刘若愚竖起耳朵,将一半的精力放到门口,然后一目十行地浏览起了袁化中手书。他的读写能力非常强。只片刻,就把这篇数百言的奏疏以及内阁的票拟看完了。
刘若愚咽了一口唾沫,整个人陷入了一种极度震惊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