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誉之极,至于周公、新莽不能定,而千秋定评,竟无有是新莽而非周公者,惟其实焉耳。事必有据,据必有见闻,见闻既确,而镂空刻影之谈,自知其不售矣。’”
念完,刘一燝又说:“朝野浮言、人心浮躁,此经年所未能定。该员以周公、王莽立论,针砭时弊,确实超越于凡尘俗务之清谈,实掷地有声之公论。确为一嘉卷也。”
韩爌随着刘一燝的指引阅读卷面,觉得自己好像在哪里见过这个字体。再仔细端详一二,观察细微的落笔收笔之处,猛然惊觉,这不是
韩爌迅速收敛神情,用平淡声调说道:“这确实是一篇佳作。况浮言何止经年,最近亦是甚嚣。若能将此篇印行中外,或可稍靖天下是非。”只有三鼎甲的答卷会被官方刊印并寄往各省官学。这就是在表示支持了。
“韩阁老,您最近有听了什么浮言啊?”韩爌的话刚说完,沈就插话进来了。
韩爌望向沈,笑道:“荀子有言,‘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智者。’沈阁老足智天下,还是少听少传的好。”
最近的流言可太多了,关于洋人的,关于辽东的,关于勋戚的,关于宫里的,而且除了这些各自独立的流言,还有相互交缠的蜚语。所谓祸从口出,说了就是知道,知道就有态度,而一旦表了态,局外人也就入局了。
韩爌的回答无懈可击,沈也只好生受挖苦,讪讪一笑。“不佞之智,远不及君。受教了。”
韩爌真是腻歪,但这时也不得不笑着拱手,以表谦让。
叶向高笑问道:“也就是说,沈铭镇也同意将这篇文章择取入一等三卷了?”
“既然次辅与刘阁老、韩阁老都同意弃礼书而就吏书,不佞自当附和就是。”沈铭镇笑着应道。
“世程呢?”方从哲看向史继偕。
“回首辅,我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