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散衙钟。我再去司礼监问问。”
“是。”崔仲青应道。
————————
有明一代,尤其是弘正两朝以后,京察就是考察在京文官之政绩,以澄清吏治、巩固统治的最重要的工具了。
不过就像锤子可以用来打铁,也可以敲头杀人一样。京察这种工具也会因为使用工具的人的不同,而产生各种各样的偏差与异化。就比如隆庆六年临时加开的壬申京察,就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政治清算。
隆庆六年六月,张居正联合冯保说服李太后,逐退高拱。七月便指挥吏部发起了一场京察。当月,吏部衙门考察奏黜吏部员外郎穆文熙、都给事中宋之韩、程文等三十三人,外调吏部主事许孚远、御史李纯朴、杜化中等五十三人,随后,科道又拾遗六人。奏黜、外调、拾遗三重打击下来,张居正一共清退了一百零五名在职京官。一个月内就灭掉了中央机构的各种反对声音,将中央的权柄牢牢地抓在手上。十年柄政,由此开始。
张居正之后,首辅的权柄大不如前,内阁对吏部的控制也日渐减弱。在皇帝怠政,拒绝担责的大背景下,京察又从集权工具,异化为了阁部之争、门户之争的党同伐异工具,致使朝堂上矛盾的日益加深。
为了避免故态复萌,在开启泰昌元年的辛酉京察时,皇帝采纳了内阁的意见,决定将京察的最后裁决权,与最高责任收归于己身。如果官员之间发生矛盾,皇帝将及时下场,作出裁判。
在皇帝之下,抽调官员成立直属于皇帝的临时总裁会,总裁会负责在吏部和都察院拿出具体的裁员名单之后,对裁员名单进行审查,以确保被裁人员确实存在“贪、酷、浮躁、不及、老、病、罢、不谨”等八裁之由,以避免冤枉。
实际上,避免冤枉都是其次,大明朝从不缺待官的读书人,就算把在京各衙门的重要官缺全部洗一遍,也能找到足够的候补官员补上,之所要成立这么一个总裁会,主要是为了将争吵的范围缩减到这个小会里,小会吵完了,朝廷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