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就在这水陆法会的现场,在千万长安百姓的围观下,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n
禅宗僧人舌灿莲花,引经据典,句句不离“自性”,“本心”,“觉悟不假外求”。
\n
强调内在的智慧和力量,将跪拜外在偶像斥为“着相”。
\n
灵山高僧则竭力维护“诸佛菩萨无量功德”,“菩萨愿力接引”,“持戒精严”,“礼拜功德”。
\n
强调外力的不可或缺和仪轨的神圣性。
\n
双方引经据典,辩得火星四溅。
\n
禅宗占据“自性觉悟”的制高点。
\n
又契合长安百姓“不跪仙神”的普遍认知,和人道自强精神,渐渐占据了绝对上风。
\n
灵山高僧被驳得面红耳赤。
\n
他们许多论点,在长安这浓郁的人道气运和务实民风下,显得苍白无力,甚至有些可笑。
\n
陈玄奘作为主持水陆法会的大主持,却一直沉默地坐在法坛正中。
\n
他看着这场激烈的辩论,眼神中毫无波澜。
\n
禅宗的道理,与他这些日子和“多宝施主”,“羽化子”论道时所悟,何其相似?
\n
而灵山那套“外力度化”,“跪拜求福”的理论,在他内心深处早已千疮百孔。
\n
他袖中,还藏着多宝如来化身赠予他的一卷《心灯录》。
\n
上面开篇便是:“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
\n
眼看己方高僧被批驳得体无完肤,眼看水陆法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