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一家私塾,因他性子不好,又是自家的私塾,寻常人难进,若不是林如海曾经以一副棋胜了他,又在京城几年,颇有来往,贾珠和贾琏未必进得去。
只有一件,进了周家的私塾,便得住在周家,五日方回家一日。
贾赦毫不在意,贾政欣然应允,知儿子此去,学业必然进益,成名可望,忙亲自封了贽见礼,带着贾珠过去拜见,择了上学之日,命贾珠和贾琏一同入塾。
林如海便是瞧在周家私塾的规矩,贾珠此去,不再受贾政夫妇督促,周家学中不独只学四书五经,亦有君子六艺,若是能安安稳稳地在周家求学,想必贾珠不会落得早早亡故的下场,对于贾家,到如今,他已是仁至义尽,将来全靠这兄弟二人担负了。
倒是林如海来贾家两次,每次见了贾母,总是夸赞宝玉极多。
林如海鉴貌辨色,又深知贾母脾性,听她夸赞宝玉的时候,经常提起黛玉,他若再猜不出贾母的打算,便不是林如海了。想必贾母也知道宝玉和黛玉年纪甚幼,彼此身份悬殊,方不好明,只盼着他心里明白。
林如海暗暗冷笑,别说他看不上贾宝玉,便是贾宝玉天下有一无二,他也不会同意女儿嫁入贾家,难道上辈子他所见都是虚无缥缈的么?
他未曾报复贾家,并不是他忘记了女儿的委屈。
他自觉女儿有那样的下场,几次反省,多是自己思虑不周,只想好好地补偿女儿。
因此,对于贾母的话,林如海总是不置可否。
大军出征后,宣康帝虽挂念北疆,但却有空召见林如海了,又叫他进宫来,细问盐政琐事,并日后打算,林如海趁机不再去贾家听贾母说话,数日后宣康帝令其回南,他也只是去贾家辞别,再无语可说。
贾母见林如海不曾动心,倒有些失望,旋即精神一震,写了一封信夹在林如海捎带回去给贾敏的礼物中,女儿贴心,总会愿意和娘家亲近,亲上加亲,岂不甚好?
林如海淡淡一笑,权当不见,径自带回南方。贾敏上辈子几次三番地说贾宝玉生性顽劣,不喜读书,连带黛玉对贾宝玉印象极差,若不是后来自己送黛玉进京,焉能生出情分。贾敏又知自小结亲的不好,在贾琏亲事上尚且如此小心,哪能早早将女儿许出去,何况她不是不知道自己择婿的条件,再怎么和娘家亲近,也越不过自己亲生的儿女。
林如海走后不久,顾越便进宫当差了,因他在宣康帝跟前走动,宣康帝念着老相国从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又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