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不了的要接触,他们不但表面上能过得去,就是在心里上也不想给对方添麻烦,只是不愿意见面。
阮宝娟能经常说出标准的东北话来,还有一些家庭妇女式的工作方式,让他又烦又可笑。
好在阮宝娟几乎不单独找他商量事情,郑新还乐得这样,他也从来不单独找她汇报、请示什么,能躲多远就躲多远,这样接触的机会就少多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也是事出有因的。其实他们相识已经二十多年了,他们给对方的印象都是除了脸上有了皱纹,身体变胖之外和年轻时没啥两样。
郑新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基层锻炼,到东湖市阳光区残疾人福利厂工作。
那时候的大学生还是很稀缺的,整个区机关的文化水平也是很低的。
他刚分来不到两年的时候,有一天,厂长对他说:“小郑,区里要召开党的全区代表大会,昨天我到区里去,区委副书记张书记问我,福利厂有没有大学生,给他们帮几天忙,帮助他们校对、装订、分装材料等,我就答应他了。这几天你就去区机关帮助他们干点活,你到机关认真点,别让人家说咱们,人家让干啥就干啥,你到那里找张书记就行了。”
郑新到了区里,他一个人都不认识,张书记不在区里,遇见了区委办公室主任,也就是现在帮助老谷装修工程中标的县委书记,他说他知道郑新来帮忙的事,就安排他帮助装订材料。
郑新在装订的过程中,发现有些错字和病句,就对周围的人说,他们也不太懂,一会儿办公室主任来了,有人就把郑新提出的错别字、病句和主任说了,主任很高兴,这些开始装订的材料都是别人写完,他看过的了,就问了郑新是什么学历,那个学校毕业的,郑新一说他毕业的大学,在场的几个年轻人都惊讶了,他们不是技校毕业,就是初、高中毕业接班的,有中转学历的都不在这装订、分装材料。
主任说你别在这装订了,你干脆校对吧。
郑新那个时候也年轻,办事也不多想,你让干啥就好好干啥,他把主任交代的校对材料,变成修改材料了。
对此主任大加赞赏,并且汇报给区机关工委书记、区委副书记张书记,张书记原来是市委宣传部的,就是写字的出身,看到郑新修改过的材料,尤其是看到他修改时写的钢笔字更是大加赞赏了。
那个时代的人们还是先手写材料,然后在送到打字室打印的。
张书记正在为区委办秘书小迟写的党代会报告生气呢,内容空洞、文不对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