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的画更工整了些,却依然带着孩子的天真。
\n
“大人,”
\n
尘渊堡的堡主夫人抱着木盆走来,盆里是新做的皂角,“您尝尝这皂角水,洗过的手不裂了,连衣裳上的盐渍都能去。”
\n
她指尖蹭过窖壁上的柳筐纹路,忽然笑了,“从前总觉得堡主的官威才是体面,如今看着孩子们在滤水站跑跳,才知道啥叫日子——是手里有粮,缸里有水,心里不慌。”
\n
当尘渊堡的百姓在窖底分腌菜时,皇城的乾元殿正举行着一场特殊的朝会。
\n
女帝将《西境民生志》摊开在龙案上,让文武官员传看那些带着泥土气的记录:“赤沙城滤水器改良第三版,百姓建言‘加木棚遮雨’”“裂岩州屯田契约新增条款:‘灾年减租,丰年捐粮一成助邻’”。
\n
“陛下,”
\n
新任户部尚书捧着志书,声音里带着震动,“西境的‘民生自治’,竟比官署章程更合实情——他们连‘公平秤’的刻度,都按百姓常用的陶罐容量定。”
\n
楚怀瑾站在武将之列,忽然想起前日收到的密报:西境边军的粮草损耗率,竟因百姓自发修缮的驿站,从三成降到了半成——那些曾被贪腐啃食的“损耗”,在百姓的眼睛里,终究藏不住。
\n
女帝望向殿外的飞雪,忽然想起墨辰在奏疏里写的最后一句:“臣闻,治大国若烹小鲜,然小鲜之味,不在庖丁之刀,而在渔者之网——网牢,则鱼鲜;民安,则国固。”
\n
此刻,她终于明白,所谓“格局”,从来不是朝堂上的高谈阔论,而是让百姓能在风雪里握住温暖的陶罐,能在灾年里刻下自己的希望,能在土地上踩出属于自己的路。
\n
“传朕旨意,”
\n
女帝指尖划过志书上的“民生院”三字,“西境民生院改制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