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就系在杨一木的心上。
\n
杨一木对收藏一窍不通,甚至连最基本的鉴宝知识都不具备,但这丝毫不影响他此刻跃跃欲试的心情。
\n
如果历史轨迹没有改变,那件价值连城的梅瓶此刻应该还静静地躺在盐阜西路这家国营文物商店的库房里,蒙尘已久。
\n
一九七六年唐山大地震后,人人谈震色变,与其他挤在避震棚里的市民不同,扬州轻工机械厂的工人朱立恒格外忧心忡忡——家中刚出生46天的婴儿嗷嗷待哺,生活的重担已经压得他喘不过气,更让他寝食难安的是藏在床底下那件传家宝梅瓶。最终,在重重顾虑下,他以十八元的低价将梅瓶卖给了文物商店,回去的路上割了二斤猪肉改善生活。
\n
由于这个年代文物商店对元代瓷器缺乏研究,店主看走了眼,这件稀世珍宝就这样被当作一般收藏品,随意地塞进了库房角落。
\n
直到八十年代,故宫博物院陶瓷鉴定专家冯先铭先生到这家文物商店参观,偶然看到了这件梅瓶,断定这是一件元代的瓷器,才让这件元代霁蓝釉白龙纹梅瓶重见天日。
\n
一九八四年,扬州博物馆以三千元的价格从安州市文物商店购得此瓶。
\n
后来坊间传闻,曾有法国收藏家出价四十亿人民币求购,被安州博物馆断然拒绝。
\n
虽然四十亿的说法可能有些夸张,但三四个亿的市场估值还是有的。
\n
只是隔了一世光阴,杨一木实在记不清冯先铭先生此刻是否已经来过这家文物商店,那件稀世珍宝是否还静静地躺在库房之中。
\n
摩托车在盐阜西路上缓缓停下。
\n
杨一木找了个合适的位置架好车,整了整领带,故意将领结打得歪歪斜斜,戴上墨镜,露出腕间新买的梅花牌钢表,花哨的短袖衬衫配上这身不伦不类的打扮,活脱脱一个突然发迹又附庸风雅的暴发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