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更何况还是户部这种掌管天下钱粮的地方。
在宁国想要做官主要有三种方式,第一蒙荫。
有爵位在身的人家,后代可不经过科举直接入朝为官。
当然这些人的官位往往不会太高,毕竟在非军功不授爵规则之下,勋贵几乎都是行伍出身,这些人行军打仗是一把好手,但若说安民治国那着实是有些为难人了……就像是一百多年前曾经跟着太祖打天下的颐国公,一生十三次先登,八次斩将,四次夺旗,诸般荣耀加身,可在授爵之日却是连颐国公的颐字都不识得。
脾气更是火爆,这样的人你指望他能将后代调教的知书达理,学富五车,显然也是不可能的。
是以,朝廷往往会给予一个不甚重要的闲职,以示恩宠。
虽说没什么前途,然一辈子衣食无忧却也不是问题。
第二,便是察举,通过地方官员推荐治下有才有德之人入朝为官。
又细分为孝廉和极谏。
而孝廉便是孝顺父母,廉洁奉公,又因中原向来崇尚孝道,是以孝廉中孝字便越来越重要,廉倒是被人逐渐忽视。
朝廷的本意可能是好的,但显然小看了官位对百姓的诱惑有多大,刚开始的那些孝子还算正常,可不知什么时候人们便开始卷了起来,一般的孝已经达不到入朝为官的需求,唯有足够夸张的事迹方能让自己从诸多孝子中脱颖而出,一鸣惊人。
为之,还诞生了诸多如同涌泉跃鲤,哭竹生笋,卧冰求鲤等极为离谱的孝子。
至于极谏,简单来说便是喷就完了。
针对朝廷下达的各种政令针砭时弊,指出其中漏洞,提出自己的见解,也能入朝为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