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喉咙乾涩,他实在难以想像,华国同行实现了如此超越,
在50年代蜜月期,华国派过各行各业的人才前往苏俄学习交流,据相关统计,从1950到1965
年,华国赴苏俄留学的学生及实习生达16000人左右,计算机领域自然也不例外。
当时的留苏预备生要到燕京俄语学院学习一年,在语言学习的时候留学专业就已经确定了,直接由苏俄籍教师进行授课。1956年五四青年节的时候,俄语学院的校长宣布要从预备生中选派100
人到苏俄去学习电子计算机,实际去了80人。
这批人出发前由华国科学院筹备处的华罗庚教授给他们讲话。
鲍里斯对这些华国来的年轻人记忆犹新,学习刻苦,每天埋头苦读,很少和同学出去玩,对苏俄拥有的计算机很是羡慕,有机会实操则会争着上机实操,
印象也就仅此而已了。
你说多优秀,鲍里斯也没看出来,就是这群华国人回到华国之后,在十年之后,造出了和阿美莉卡媲美,领先苏俄至少一代的产品?
鲍里斯还在回想,当时来列别捷夫精密机械与计算机工程研究所的华国学生里,谁比较出色,
谁有可能参与深红一号的研发和制造环节,后续写信和对方联系的话,要怎麽样才能尽可能打探到更多的技术机密。
鲍里斯猜不到的是,他能直接联系到的,肯定没参与这个项目,参与了这个项目的,他写信的收信方只可能是华国的工作人员。
「巴贝扬同志,是这样,华国方面表示可以和我们进行技术上的合作,代价是东德的光刻设备相关技术,他们希望达成一个技术交换协议。」柯西金盯着鲍里斯的眼睛,给了他巨大的心理压力。
「请你从专业的角度评估一下,这项交易对我们而言是否有必要,如果华国获得东德的光刻技术,我们后续有没有什麽办法能够限制他们?」柯西金接着问道。
尽管柯西金说的委婉,但鲍里斯很快就明白了对方的意思。
说白了还不是怕华国脱离苏俄的控制,硬性的控制比软性的控制要更好,软性的控制比没有控制要更好。
苏俄发现自己的盟友里,只有华国是一颗蒸不烂,煮不熟,锤不扁,炒不爆的铜豌豆。
鲍里斯是专家,更多还是以纯理性的思维考虑问题。
柯西金则不然,他幽幽道:「没有什麽是永远的,如果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