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这是最新版的System 360,和1964年发布的首版比起来,这款IBM大型机除了支持动态资源响应外,还引入了高速缓存存储器,使得计算机处理数据的能力比之前强了12倍。
机器发出低沉的嗡嗡声,穿孔卡片堆积如山,技术员们忙碌地输入数据。
IBM的技术工程师们也来到了现场,他们今天有一个任务,那就是证明最新款的System 360在计算能力上比教授更强。
计算机的优势就在于计算能力,结果每次在关键的瞬时计算上,比不过教授也就算了,在大量数据的轨道计算上,发展这麽多年,总得比过吧?
对IBM来说,要是能够在计算上正面战胜林燃,这也算是一则不大不小的新闻了,放华尔街,那更是能极大程度提振IBM的股票。
林燃和NASA的轨道力学专家们丶IBM的工程师们都在等着华盛顿送来的具体数据。
数据一到,双方就会正式开始计算工作。
近两周的大气阻性和太阳活动数据已经记录在了黑板上。
先到的是电报,苏俄提供的数据包括倾角65°,近地点200公里,远地点300公里,发射时间1966年9月18日。
这是简易数据。
完整数据则由专机送达。
数据到之后,工程师们将苏俄数据与NORAD的SPADATS空间探测与跟踪系统观测结合,输入计算机。
IBM的工程师们盯着印表机吐出的结果。
汤普森汇报导:「初步计算显示,卫星的轨道正在快速衰减。预计再入时间在6月15日左右,误差正负值在24小时。」
NASA的轨道力学专家,福斯特皱眉,盯着墙上的世界地图。
他用红色粉笔画出一个宽广的区域,从太平洋一直到北美大陆。
福斯特:「大气密度模型是关键。
这个模型还不够精确,我们需要假设最坏情况。
汤普森,调整拖曳系数,考虑卫星的横截面积和质量。」
他们连夜工作,重新引入了Jacchia大气模型,对高空大气密度进行估算。
哪怕是最新的System 360,计算一次轨道衰减也需要2小时,这还是建立在IBM工程师就守在现场,一出现问题,立马排查修复的基础上。
而林燃的答案早已写在一封薄薄的信里,放在桌子上,他已经去忙自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