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的篇幅,都体现在前期的行侠仗义,和后期的战争场面上。
另一个,主人翁后来参了军,还天天念叨着重建道观,这可与主流价值观不符啊。
要我说,他们不敢拍,也算正常。你这部小说啊,就差投去隔壁的《故事会》,这种故事他们最喜欢,也不怕担责任。」
陈凡嘿嘿笑道,「我拿给江南文艺出版社,他们也能给我出版,何必非要给《故事会》呢,何况他们又不能拍电影。」
嘴上开着玩笑,脑子里却有些头疼。
上影厂是这种态度,他也不奇怪。
正如巴老所说,目前绝大部分的电影工作者都将电影视为艺术载体,讲究的是思想性丶社会性,不是让人凭白消遣的东西。
这种思想别说现在,哪怕是到了二十一世纪初期,也是大行其道,要不然冯大炮也不会明明是当年的票房第一,却被体制内的同行集体忽视。
没别的,大家都瞧不上他。
要到张国师拍了《英雄》之后,国内开始有了所谓的「大片」,加上政策导向也开始对票房有了要求,商业电影才终于冒头。
后来直接扬眉吐气,电影好不好只看票房,艺术性反倒没多少人提起。
可现在还是「艺术先行」的时代,倒不是说没有商业片,也有,尤其是在《少林寺》上映之后,出现了一大堆的「武侠片」,什麽《鸳鸯腿》丶《铁砂掌》成群结队的出现,大有开武林大会的势头。
所以说,如果只是因为艺术,可能还有几分希望,但《道士下山》的故事里面,却有一个士兵念念不忘建道观……。
啧啧,真是难为了上影厂还费尽心思想理由,换成是别人的小说,恐怕人家领导能直接将书稿砸人脸上。
这是他们敢拍的吗?!
之前陈凡只担心艺术性会不会被挑刺,倒是忘了这一茬。
巴老见陈凡一副淡然处之的样子,不禁有些惊讶,「你不生气?」
陈凡耸耸肩,「有什麽好生气的,他们有他们的诉求。我只是看在曾经合作还算不错的份上,将他们列为首选,既然他们有顾虑,那我也没办法,最多去找别人呗。」
巴老闻言有些好奇,「你打算找谁?」
想想看,一位老兵在战场上毙掉一个鬼子,嘴里却念叨着战功加一,可以给道观添块砖,……
哪家电影厂敢拍这样的片子?
陈凡昂头想了想,说道,「巴老,帮我把这个消息传出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