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谢光禄勋夸赞,但是吾兄言此乃忠君护国之事,岂能与钱财衡量,钱财没有了再赚便是,但是忠君护国却是可遇而不可求!”
“因此,智以为,光禄勋不妨奏疏,于太学之前,立下忠国碑,借助世家、豪族“重名节”的心理以及设置些许益处。必然会使他们争先恐后捐献,以助陛下筹集组建军队钱粮,那么光禄勋的大将军职位便有望了!”
“嗯?于太学之前,立下忠国碑?这是何意?能成?”何进听着李智的话,却是惊疑反问道。
李智闻言,也不迟疑,笑着对何进具体解释道:
“若是光禄勋建议天子,太学门前立碑为“忠义教化”载体,碑文由郑玄、蔡邕等大儒联名撰写,开篇引《礼记》“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将捐献与忠君报国绑定,强调“刻名者当与卫霍同辉”,利用汉家百姓“青史留名”的执念,名义上去刺激世家豪族。”
“光禄勋可再请奏陛下,效仿汉武皇帝“武功爵”分十一等,划分金碑、银碑、铜碑三等,捐资愈多者名位愈显。
如捐两百万钱以上:刻名碑顶,赐“金书铁券”,子孙可免察举直接入太学。
捐五十万钱:刻名碑身,赐“忠义绶带”,家族优先举孝廉。
捐十万钱:刻名碑基,赐“义士”匾额,地方官需礼遇其族。”
“乃至,允许捐资三百万钱以上的家族推举一人入尚书台“观政”,虽无实权但可参与朝议,满足世家政治诉求。”
“每月依据新捐款额调整碑位:捐资下滑者降级,新增者以朱砂勾名,刺激世家持续攀比。”
“如此,通过太学生传抄扩散至各州郡,形成“不捐即不忠”的风潮!”
“大汉世家极重门第声誉(如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0页 / 共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