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桑、视察工作的赵子称。
……
县吏们寻找赵子称的时候,他正在县城西郊的太湖边,打着劝课农桑、视察春耕的旗号夹带私货呢。
眼前数以千顷计的湖边圩田,正是赵子称去年募集杨志所部士兵和一部分民夫、结合新式工具和水泥,忙活了一整个冬天所取得的成果。
因为是挖掘太湖淤泥堆砌而成的新田,所以土壤肥力非常充足,跟其他开荒新得的土地完全不可同日而语。这种湖泥田第一年耕种就可以取得大丰收,效果是立竿见影的。
总计一千多顷的新田,一部分种了水稻,一部分过于低湿无法排水的田块,则改种了芋头。
种水稻之前,因为水稻需要育秧、插秧,前期并不占用大田,所以还能再组织人手见缝插针补种一季茭白或别的快速生长型水生蔬菜。
有些土质实在松软、需要植物根系固定圩岸的地方,则趁着冬天的时候,用扦插法移栽了一些桑树苗或是果树苗过来。
这些新开发出来的圩田,有七成是作为官圩,成为了政府掌控的土地。还有三成相对零碎的地块,则是作为补偿给去年冬天捐资摊派了的富户们,成为他们的私圩,报答他们出钱出粮的贡献,赵子称也严格依法办事,给他们都发放了新的田契。
只给出资富商三成的分配比例,这个数据在往年来看,是比较低的。往年遇到这种官府完全不出钱、只组织的修圩模式,出钱的富户们至少要拿一半,否则别人根本就懒得响应政府号召。
但去年的情况却非常特殊,哪怕赵子称最后给了三成、富户们也都答应了,并且上报魏通判核准。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赵子称投入了新式施工工具和水泥的使用,让施工成本大大降低。富户们了同样的钱粮,新造的圩田面积却比往年多得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11页